the simpler, the better. - xin says ^^|^^ when xin meets lan, lan cries, but xin smiles. - lan says
Monday, November 24, 2008
telephone keypad
Wednesday, November 19, 2008
科学史上著名公案——青霉素的发现 ZZ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xys-reader.org)◇◇
科学史上著名公案——青霉素的发现
·方舟子·
青霉素做为第一种抗生素,它的发现是人类医药史上最重大的发现之
一。众所周知它是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偶然发现的。人们从小
从报刊、科普读物读到了这个传奇故事:1928年9月的一天,弗莱明在一
间简陋的实验室里研究一种病菌——葡萄球菌。由于培养皿的盖子没有
盖好,从窗口飘落进来一颗青霉孢子落到了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弗莱明
惊讶地发现,青霉孢子周围的葡萄球菌消失了。他断定青霉会产生某种对
葡萄球菌有害的物质,因此发明了神奇的抗菌药物青霉素。
这个故事最开始当然是弗莱明本人讲述的。曾经有人对此产生了怀疑。
在伦敦圣玛丽医院的弗莱明实验室的窗户是没法打开的,青霉孢子如何能
飘进来?何况,弗莱明用来生产青霉素的那种青霉(点青霉)很罕见,不
太可能在伦敦空气中到处飘。而且,按弗莱明所说的培养条件,青霉孢子
是无法生长的。当时有许多人试图重复弗莱明的工作,都失败了,把青霉
孢子放进长满葡萄球菌的培养基上,并不能起任何抗菌作用。
现在我们知道,弗莱明的点青霉孢子并非来自窗外,而更可能来自圣
玛丽医院的真菌学实验室。弗莱明以实验马虎著称,经常忘了给细菌培养
皿盖上盖,迟早会有细菌培养基被真菌学实验室飘来的青霉孢子污染。虽然
弗莱明认为只要落下一颗青霉孢子就能马上杀死细菌,但这是错误,孢子
首先要长成青霉菌落、青霉成熟产生孢子才能分泌青霉素。葡萄球菌是在
35摄氏度的温箱中培养的,而在这个温度下青霉无法生长。弗莱明的助手
罗纳德·黑尔后来发现,青霉的最佳生长温度是20摄氏度。难怪其他人重
复不出弗莱明的发现。
回头来看,弗莱明的发现故事要比人们熟知的更为碰巧。那一年的夏
天,弗莱明把细菌培养基放在桌上度假去了。之后恰好有9天的时间天气
特别凉爽,于是青霉得以生长,而葡萄球菌则难以生长。然后气温上升,
葡萄球菌开始生长,但这时青霉已产生了足够的青霉素来杀死周围的葡萄
球菌了。弗莱明过完一个月的假回来后,并没有注意到这个培养有何异样,
而是和其他被污染的培养一起扔进消毒液中。刚好他以前的助手来访,弗
莱明为了介绍自己的工作,给他看了几个细菌培养,顺手从准备消毒的一
堆培养皿中拿了最上面的还没浸泡的那个来看,这才注意到这一个有些异
样。如果弗莱明没有去度长假,如果污染其细菌培养的不是青霉,如果那
一段时间的气温没有先凉后热,如果消毒液淹没了培养基,如果他的
前同事不是刚好来访,这些环节只要有一个没有发生,这一切就都不会出
现了。
但是青霉素的发现并非仅仅是意外。弗莱明并不是第一个发现霉菌的
抗菌作用的人。1870年,同样在圣玛丽医院工作的博登-桑德斯已观察到
在被霉菌污染的培养液中细菌无法生长。受博登-桑德斯的启发,英国外
科医生、外科防腐技术的发明者李斯特对此做了进一步研究,发现被青霉
污染的尿液会抑制细菌的生长。1875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丁铎尔向伦敦王
家学会报告说,青霉会杀死细菌。1877年,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及其
同事发现霉菌会抑制尿液中的炭疽杆菌的生长。1897年,23岁的法国医学
生恩斯特·杜彻斯尼完成其博士论文,报告说青霉能完全清除培养基中的
大肠杆菌,并证明青霉能防止被注射了伤寒杆菌的动物得伤寒。但是这项
研究被忽视了。1920年,比利时人安德烈·格拉提亚和莎拉·达斯在法国
巴斯德研究所工作时发表论文报告说感染了青霉的葡萄球菌培养基中,葡
萄球菌的生长被抑制了。这篇论文也未引起注意。
弗莱明很显然不知道法国人、比利时人的这些研究,但是此前英国人
的研究他似乎不太可能一无所知。要知道,弗莱明养葡萄球菌并不是养着
玩的,而是想要发现抗菌药物,应该会广为阅读与抗菌药物有关的文献。
在意外降临之前,他为此已研究了7年,虽然他当初的目标是溶菌酶,但
在发现了青霉的抗菌作用后,他立即想到可以从中开发出抗菌药物。他
分离出能抗菌的青霉提取液,把它命名为青霉素,并发现它能抑制多种细
菌的生长。1929年弗莱明在《英国实验病理学杂志》上报道了其发现。
但是弗莱明很快就不看好青霉素做为药物的用途。他发现青霉素很难
成批生产,更难被纯化,如果口服的话不能被人体吸收,注射的话,只过
几个小时就从尿液排泄出去了,还来不及在体内发挥抗菌作用呢。这些
都表明青霉素不会是个实用的药物。在30年代,弗莱明虽然继续在实验室
生产青霉素和向其他实验室推广青霉素,但是主要是从细菌学研究的角度,
把它做为帮助研发疫苗的工具来用的(由于青霉素只是抑制某些种类的细
菌的生长,就可以用它来帮助分离、纯化不受其影响的其他种类的细菌)。
虽然弗莱明继续关注抗菌药物的开发,但是1934年起他停止了青霉素的研
究,转向德国人新发现的磺胺药物了。
青霉素做为一种药物,最终是由牛津大学的霍华德·弗洛里实验室开
发出来的。1938年,犹太人恩斯特·钱恩逃离纳粹德国到了英国,在弗洛
里实验室工作,其课题是研究天然抗菌物质,他读到了弗莱明1929年的论
文,立即很感兴趣。他设法提取出了一些相对比较纯的青霉素,想用它
在老鼠身上试一试。但是钱恩是个生物化学家,没有资格做动物试验,几
次向弗洛里提出试验要求,弗洛里都很冷淡。后来,钱恩趁弗洛里不在,
找一个同事帮忙,给两只被细菌感染的老鼠注射了青霉素。两只老鼠都康
复。弗洛里获悉实验结果后,才对青霉素发生了兴趣。在他的领导下,组
织了一支强大的研发队伍,生产出更多、更稳定的青霉素,开始了人体试
验,并在美国进行大规模的生产。生产出来的青霉素首先被用于拯救盟军
受伤战士,避免因受伤感染导致的死亡,据估计救了12~15%战士的生命。
战争结束后,青霉素即转为民用。
1945年,弗莱明、弗洛里、钱恩三人分享诺贝尔医学奖。但是一般人
都只知道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不知道青霉素能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变成
救人无数的良药,主要得归功于钱恩和弗洛里。而一些对青霉素的发现史
有更多了解的人,则反过来贬低弗莱明的发现,认为他不过是重新发现了
以前已有多人发现的现象而已,甚至有的人认为他不该得诺贝尔奖。然而,
在弗莱明之前虽然有多人注意到了青霉能抑制细菌的生长,但是他们没有
一个人像弗莱明那样做进一步的更深入的研究,更没有一个人像弗莱明那
样确定了这个特殊的现象是由于青霉分泌的某种物质所致。所以,弗莱明
虽然不是青霉抗菌现象的发现者,但是做为青霉素的发现者却是当之无愧的。
2008.10.29
(《经济观察报》2008.11.10)
(XYS20081116)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xys-reader.org)◇◇
科学史上著名公案——链霉素的发现 ZZ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xys-reader.org)◇◇
科学史上著名公案——链霉素的发现
·方舟子·
1945年,弗莱明、弗洛里、钱恩三人分享诺贝尔医学奖,这是为了表彰
他们发现了有史以来第一种对抗细菌传染病的灵丹妙药——青霉素。但是青
霉素对许多种病菌并不起作用,包括肺结核的病原体结核杆菌。肺结核是对
人类危害最大的传染病之一,在进入20世纪之后,仍有大约1亿人死于肺结
核,包括契诃夫、劳伦斯、鲁迅、奥威尔这些著名作家都因肺结核而过早去
世。世界各国医生都曾经尝试过多种治疗肺结核的方法,但是没有一种真正
有效,患上结核病就意味着被判了死刑。即使在科赫于1882年发现结核杆菌
之后,这种情形也长期没有改观。青霉素的神奇疗效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能不能发现一种类似的抗生素有效地治疗肺结核?
果然,在1945年的诺贝尔奖颁发几个月后,1946年2月22日,美国罗格斯
大学教授赛尔曼·瓦克斯曼宣布其实验室发现了第二种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
——链霉素,对抗结核杆菌有特效,人类战胜结核病的新纪元自此开始。和
青霉素不同的是,链霉素的发现绝非偶然,而是精心设计的、有系统的长期
研究的结果。和青霉素相同的是,这个同样获得诺贝尔奖的发现,其发现权
也充满了争议。
瓦克斯曼是个土壤微生物学家,自大学时代起就对土壤中的放线菌感兴趣,
1915年他还在罗格斯大学上本科时与其同事发现了链霉菌——链霉素就是在
后来从这种放线菌中分离出来的。人们长期以来就注意到结核杆菌在土壤中
会被迅速杀死。1932年,瓦克斯曼受美国对抗结核病协会的委托,研究了这
个问题,发现这很可能是由于土壤中某种微生物的作用。1939年,在药业巨
头默克公司的资助下,瓦克斯曼领导其学生开始系统地研究是否能从土壤微
生物中分离出抗细菌的物质,他后来将这类物质命名为抗生素。
瓦克斯曼领导的学生最多时达到了50人,他们分工对1万多个菌株进行
筛选。1940年,瓦克斯曼和同事伍德鲁夫分离出了他的第一种抗生素——放
线菌素,可惜其毒性太强,价值不大。1942年,瓦克斯曼分离出第二种抗生
素——链丝菌素。链丝菌素对包括结核杆菌在内的许多种细菌都有很强的抵
抗力,但是对人体的毒性也太强。在研究链丝菌素的过程中,瓦克斯曼及其
同事开发出了一系列测试方法,对以后发现链霉素至关重要。
链霉素是由瓦克斯曼的学生阿尔伯特·萨兹分离出来的。1942年,萨兹
成为瓦克斯曼的博士研究生。不久,萨兹应征入伍,到一家军队医院工作。
1943年6月,萨兹因病退伍,又回到了瓦克斯曼实验室继续读博士。萨兹分到
的任务是发现链霉菌的新种。在地下室改造成的实验室里没日没夜工作了三
个多月后,萨兹分离出了两个链霉菌菌株:一个是从土壤中分离的,一个是
从鸡的咽喉分离的。这两个菌株和瓦克斯曼在1915年发现的链霉菌是同一种,
但是不同的是它们能抑制结核杆菌等几种病菌的生长。据萨兹说,他是在
1943年10月19日意识到发现了一种新的抗生素,也即链霉素。几个星期后,
在证实链霉素的毒性不大之后,梅奥诊所的两名医生开始尝试将它用于治疗
结核病患者,效果出奇的好。1944年,美国和英国开始大规模的临床试验,
证实链霉素对肺结核的治疗效果非常好。它随后也被证实对鼠疫、霍乱、
伤寒等多种传染病也有效。与此同时,瓦克斯曼及其学生继续研究不同菌株
的链霉菌,发现不同菌株生产链霉素的能力也不同,只有4个菌株能够用以
大规模生产链霉素。
1946年,萨兹博士毕业,离开了罗格斯大学。在离开罗格斯大学之前,
萨兹在瓦克斯曼的要求下,将链霉素的专利权无偿交给罗格斯大学。萨兹当
时以为没有人会从链霉素的专利获利。但是瓦克斯曼另有想法。瓦克斯曼早
在1945年就已意识到链霉素将会成为重要的药品,从而会有巨额的专利收入。
但是根据他和默克公司在1939年签署的协议,默克公司将拥有链霉素的全部
专利。瓦克斯曼担心默克公司没有足够的实力满足链霉素的生产需要,觉得
如果能让其他医药公司也生产链霉素的话,会使链霉素的价格下降。于是他
向默克公司要求取消1939年的协议。奇怪的是,默克公司竟然慷慨地同意了,
在1946年把链霉素专利转让给罗格斯大学,只要求获得生产链霉素的许可。
罗格斯大学将专利收入的20%发给瓦克斯曼。
三年以后,萨兹获悉瓦克斯曼从链霉素专利获得个人收入,并且合计已
高达35万美元,大为不满,向法庭起诉罗格斯大学和瓦克斯曼,要求分享专
利收入。1950年12月,案件获得庭外和解。罗格斯大学发布声明,承认萨兹
是链霉素的共同发现者。根据和解协议,萨兹获得12万美元的外国专利收入
和3%的专利收入(每年大约1万5千美元),瓦克曼斯获得10%的专利收入,
另有7%的专利收入由参与链霉素早期研发工作的其他人分享。瓦克曼斯自
愿把其专利收入的一半捐出来成立基金会资助微生物学的研究。
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萨兹的这种做法破坏了行业潜规则,虽然赢得了
官司,却从此难以在学术界立足。他申请了50多所大学的教职,没有一所愿
意接纳一名“讼棍”,只好去一所私立小农学院教书。虽然在法律上萨兹是
链霉素的共同发现者,但是学术界并不认帐。1952年10月,瑞典卡罗林纳医
学院宣布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瓦克斯曼一个人,以表彰他发现了链
霉素。萨兹通过其所在农学院向诺贝尔奖委员会要求让萨兹分享殊荣,并向
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其他科学家求援,但很少有人愿意为他说话。当年12
月12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如期颁给了瓦克斯曼一人。瓦克斯曼在领奖
演说中介绍链霉素的发现时,不提萨兹,而说“我们”如何如何,只在最后
才把萨兹列入鸣谢名单中。瓦克斯曼在1958年出版回忆录,也不提萨兹的名
字,而是称之为“那位研究生”。
瓦克斯曼此后继续研究抗生素,一生中与其学生一起发现了20多种抗生
素,以链霉素和新霉素最为成功。瓦克斯曼于1973年去世,享年85岁,留下
了500多篇论文和20多本著作。
萨兹则从此再也没能到一流的实验室从事研究,1960年代初连工作都找
不到,只得离开美国去智利大学任教。1969年他回到美国,在坦普尔大学任
教,1980年退休,2005年去世,享年84岁。
萨兹对链霉素的贡献几乎被人遗忘了。他是在退休以后才逐渐又被人
想起来。这得归功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微生物学家米尔顿·威恩莱特。
1980年代,威恩莱特为了写一本有关抗生素的著作,到罗格斯大学查阅有关
链霉素发现过程的档案,第一次知道萨兹的贡献,为此做了一番调查,并采
访了萨兹。威恩莱特写了几篇文章介绍此事,并在1990年出版的书中讲了萨
兹的故事。此时瓦克斯曼早已去世,罗格斯大学的一些教授不必担心使他难
堪,也呼吁为萨兹恢复名誉。为此,1994年链霉素发现50周年时,罗格斯大
学授予萨兹奖章。
在为萨兹的被忽略而鸣不平的同时,伴随着对瓦克斯曼的指责。例如,
英国《自然》在2002年2月发表的一篇评论,就举了链霉素的发现为例说明
科研成果发现归属权的不公正,萨兹才是链霉素的真正发现者。2004年,一
位当年被链霉素拯救了生命的作家和萨兹合著出版《发现萨兹博士》,瓦克
斯曼被描绘成了侵吞萨兹的科研成果,夺去链霉素发现权的全部荣耀的人。
瓦克斯曼是否侵吞了萨兹的科研成果呢?判断一个人的科研成果的最好
方式是看论文发表记录。1944年,瓦克斯曼实验室发表有关发现链霉素的论
文,论文第一作者是萨兹,第二作者是E.布吉,瓦克斯曼则是最后作者。从
这篇论文的作者排名顺序看,完全符合生物学界的惯例:萨兹是实验的主要
完成人,所以排名第一,而瓦克斯曼是实验的指导者,所以排名最后。可见
瓦克斯曼并未在论文中埋没萨兹的贡献。他们后来发生的争执与交恶,是因
为专利分享而起,与学术贡献的分享无关。
那么,诺贝尔奖只授予瓦克斯曼一人,是否恰当呢?瓦克斯曼和萨兹谁
是链霉素的主要发现者呢?链霉素并非萨兹一个人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发现的,
而是瓦克斯曼实验室多年来系统研究的结果,主要应该归功于瓦克斯曼设计
的研究计划,萨兹的工作只是该计划的一部分。根据这一研究计划和实验步
骤,链霉素的发现只是早晚的事。萨兹只是执行瓦克斯曼研究计划的一个劳
力而已。换上另一个研究生,同样能够发现链霉素,实际上后来别的学生也
从其他菌株发现了链霉素。瓦克斯曼最大的贡献是制定了发现抗生素的系统
方法,并在其他实验室也得到了应用,因此被一些人视为抗生素之父。
所以,链霉素的发现权应该主要属于实验项目的制定和领导者(也即导
师),而具体执行者(也即学生)是次要的。这其实也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
学奖的颁发惯例,并非链霉素的发现才如此,其他获得诺贝尔奖的生物学成
果,通常只颁发给实验的领导者,而具体做实验的学生很少能分享。萨兹显
然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在后来一直强调是他劝说瓦克斯曼去研究抗结核杆菌
的抗生素,试图把自己也当成是实验项目的制定者。但是这不符合历史事实,
因为在萨兹加入瓦克斯曼实验室之前,瓦克斯曼实验室已在测试抗生素对结
核杆菌的作用了。
2008.11.12.
(《经济观察报》2008.11.17)
(XYS20081117)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xys-reader.org)◇◇
鳄鱼的心脏 ZZ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xys-reader.org)◇◇
鳄鱼的心脏
·方舟子·
去体检的时候,通常都要测量血压。它实际上是血液流动时作用在动
脉管壁上的压力。心脏收缩时,心室把血液压进动脉,产生一股压力,让
血压达到最高。然后心脏舒张,来自心脏的压力没了,动脉血管由于弹性
回缩,血液仍然会继续慢慢地流动,还会对血管产生一定的压力。医生在
测量血压后会记下两个数据,例如“110/70”,就是分别代表在心脏收缩
和舒张时血压让汞柱升高的高度(毫米)。
如果没有血压,就不能推动血液流遍全身各处,特别是血液往上流的
时候,还需要克服重力,需要的血压就更大了,最低也得保证能把血液输
送到头部去。对于鳄鱼这样的爬行动物,头部和心脏基本上在同一高度,
需要的血压不高,通常只要40毫米汞柱的血压能把血液压到体表的毛细血
管就行了。人的身体就像是鳄鱼转了个90度立起来,通常至少需要100毫
米汞柱的血压才能让血液流到头顶,否则就会因为大脑缺血而晕倒——身
体变成像鳄鱼一样的姿势,头和心脏处于了同一位置,血液又能流到大脑。
再想想头高高在上的长颈鹿吧,它需要有一个橄榄球那么大的心脏来产生
极高的血压,高达300毫米汞柱。
心脏不仅要把血液输送到头、脚,还要送到肺,在那里吸收氧气、
排出二氧化碳。为此肺的表面充满了薄薄细细的毛细血管,以便进行气体
交换。但这也使得肺的结构非常脆弱,如果以100乃至300毫米汞柱的血压
把血液压到肺,肺表面的血管将会破裂。鸟类和哺乳动物采取一个巧妙的
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把心脏分割成互不相干的左右两个部分,右边管肺
循环,左边管体循环。体循环的静脉血进入右心房,右心室以较低的压力
(人的肺动脉收缩压只有大约22毫米汞柱)把血液送到肺部,完成气体交
换后,送到左心房。左心室的肌肉比右心室发达得多,产生的压力也大得
多,由它把血液压到主动脉,输送到除了肺部以外的全身各处。然后血液
又回到右心房,如此周而复始。人的心脏的左右两边实际上可以看成两个
独立的心脏。事实上,在胚胎发育时,心脏就是由两个分离的管道融合而
成的,之间留下厚厚的隔膜在后来将它们再完全分隔开。
爬行动物则不同,它们的血压本来就低,不必担心会把肺压坏,所以
没有必要分隔两个心室,左右心室可以相通,实际上是一个心室。
但是奇怪的是,鳄鱼的心脏却有两个分隔的心室,看上去更像鸟、哺乳
类的心脏。仔细看却又与鸟、哺乳类的心脏不同。鸟、哺乳类的右心
室连着肺动脉,左心室连着主动脉,肺循环、体循环分得清清楚楚,但是
鳄鱼多出了一条主动脉:它的右心室除了连着肺动脉,还连着一条主动脉,
也就是说,鳄鱼的右心室既可以把血送到肺部,也可以送到身体其他部位。
在鳄鱼右心室与肺动脉交界的地方,有一片齿状的瓣膜控制血液的流向,
它开着的时候,血才送到肺部,合上时,右心室则把血液压到主动脉送
到其他地方。
为什么会有这种奇特的构造呢?鳄鱼的大部分时间沉没在水里等待
猎物,与空气隔绝,这时候把血送到肺部也不能交换气体,是一种浪费。
这时右心室的齿状瓣膜是关闭着的,从身体各部位收集来的静脉血本来要
送去肺部进行气体交换,这时却又重新被送到身体各部位去了。静脉血虽
然含氧量较少,但是还可被重新利用,通过多次体循环充分利用血中的
氧,可能是鳄鱼能在水底一呆几个小时不用浮到水面换气的一个因素。当
鳄鱼浮到水面上时,分泌肾上腺素刺激齿状瓣膜打开,静脉血才被送到肺
部换气。这样的设计是不是比鸟、哺乳类的心脏更先进?
有意思的是,鳄鱼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它的心脏是把肺、体循环
完全分离的,到发育的后期才出现了特殊的构造。这就意味着鳄鱼祖先
的心脏很可能和鸟、哺乳类一样,难道鳄鱼祖先也有血压高的问题
吗?是的,从化石来看,鳄鱼祖先生活在陆地,有很长的腿,有些种类还
用两条腿奔跑,头的位置比较高,所以和鸟、哺乳类一样要有较高的血压
和分隔的左右心脏。
鸟、哺乳类血压高的一个好处是血流量比较大,可以满足较高的新
陈代谢率,以维持恒定的体温。因此我们可以推测,鳄鱼祖先很可能是恒
温动物。以后鳄鱼改变了生活方式,对长久静止呆在水中的生活来说,体
温恒定并无好处,于是鳄鱼又进化成了冷血动物了。我们总以为恒温动物
是从冷血动物进化来的,其实有时也可以反过来。
最古老的鳄鱼属于初龙。初龙的后裔除了进化成鳄鱼,还有
一支进化成了恐龙。有的恐龙的脖子非常长,甚至比长颈鹿还长,
它们必定需要很高的血压才能给大脑供血,因此它们的心脏也应该和鸟、
哺乳类一样有四个腔和分离的肺、体循环。1993年在美国南达科他州首次
发现恐龙心脏化石,其构造的确和预料的一样。这也表明恐龙可能是恒温
动物。
2008.11.18.
(《中国青年报》2008.11.19)
(XYS20081119)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xys-reader.org)◇◇
Monday, November 17, 2008
Friday, November 14, 2008
奶是妈妈的好 ZZ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xys-reader.org)◇◇
奶是妈妈的好
·方舟子·
“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有人认为这是追求高科技产品的恶果,
呼吁回归自然,如果无法哺乳,就改用传统的米汤、豆浆或自家养的牛
羊奶代替婴儿配方奶粉。这种做法是非常危险的,会导致婴儿营养不良、
过敏或肾脏损害。婴儿配方奶粉仍然是母乳的最佳替代品,只有它能够
做到在营养上与母乳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这又让许多人产生错觉,以为婴儿配方奶粉已可以完全取代母
乳,一开始就放弃了哺乳。国内医院的产房虽然照例会悬挂提倡母乳喂
养的张贴,空泛地讲讲“母乳喂养的婴儿不容易生病”的道理,但是实
际操作起来就是另一回事了。比如有的标榜是纯母乳喂养的医院产房在
临产妇入院时,就要求选定配方奶粉的牌子,奶粉钱是算在住院费用里
头的。有的医院把产妇信息透露给奶粉推销商,产妇回到家里,推销电
话也随之而至。也许在一些产科、儿科医生看来,配方奶粉已足以和母
乳媲美,那些一出生就完全用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儿不也活得好好的吗?
其实现在的配方奶粉并没有完全复制母乳。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至
今对母乳的成分及其功能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如果未来某一天,我
们对母乳的成分已完全明了,是否有可能复制出成分与母乳完全一样的
婴儿配方奶粉呢?
这可以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使命。一个原因是母乳中含有许多种
微量活性物质,已知的已多达上百种。这些活性物质中,有的是母乳生
产过程中遗留的副产品,例如乳糖合成酶、脂肪酸合成酶,不太可能对
婴儿的身体有用处。但是其他活性物质显然与婴儿的健康有关:
母乳中含有消化酶和能转运锌、镁、硒等矿物质的酶,以帮助婴儿
的消化、吸收。母乳中含有免疫球蛋白、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在婴儿
肠道里消灭病原体;还含有其他一些有助于婴儿抵御病菌、病毒的物质:
乳铁蛋白能与铁结合,除了帮助铁的吸收,还使得病菌由于缺铁而难以
生存,溶菌酶能提高免疫球蛋白的抗菌能力,粘液素能帮助消灭病菌、
病毒,干扰素、纤连蛋白具有抗病毒的作用,等等。母乳中还含有许多
种生长因子,被证明能刺激小肠细胞的繁殖,影响婴儿肠道的成熟和生
长。1998年,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发现,母乳中甚至含有内源性大麻素,
和大麻一样能刺激食欲,调节婴儿的吮吸动作。
有的厂家试图通过添加其他动物的活性物质来模仿母乳,例如在奶
粉中添加含牛免疫蛋白或牛乳铁蛋白,而其实牛奶中的这些活性物质并
不能被婴儿利用。假如有一天,我们能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一一生产出
了这些活性物质,又如何能保持其活性呢?在奶粉生产、储存过程中许
多活性物质会失去活性,婴儿的胃酸也会杀死它们。母乳中的活性物质
之所以能被婴儿利用,是因为它们被乳汁脂肪巧妙地一个个包装、保护
起来,所以躲过了胃酸,活着抵达婴儿的肠道。
复制母乳的另一个困难是,母乳的成分并非恒定。不同母亲的乳
汁成分不同,同一个母亲的乳汁成分在一次喂奶的前后阶段以及婴儿的
不同发育时期,也都在发生变化,以满足婴儿的不同需要。母亲的饮食
会影响到乳汁的成分,甚至出现不同的味道,因此母乳喂养的婴儿从小
就在从母乳中适应母亲的饮食,而配方奶粉只有一种味道,用配方奶粉
喂养的婴儿以后容易偏食。母亲身体还能根据接触到的病菌、病毒分泌
相应的抗体通过乳汁传给婴儿加以保护,这种个性化抗体生产更是没有
哪种配方奶粉有可能做到的。
母乳对婴儿的益处并不限于哺乳期。母乳喂养的婴儿与配方奶粉喂
养的婴儿相比,长大以后患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糖尿病、免疫系统等
方面的疾病以及肥胖的风险都降低了。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哺乳期应
持续两年,前6个月纯母乳喂养。
不过,母乳并非完美食物,和配方奶粉相比,也有不足之处。母
乳的维生素D含量很低,这对经常在野外活动、赤身裸体的人类祖先来
说不成问题,因为阳光照射下婴儿皮肤可以自己合成维生素D,但是在
现代社会婴儿就有可能因缺乏维生素D而妨碍骨骼发育了,因此母乳喂
养的婴儿应每天补充维生素D制剂。母乳的铁含量也很低(少于1 mg/L),
在前4~6个月,婴儿体内有从母体带来的铁可用,此后铁的储备用完了,
就应该注意通过辅食补充铁。母亲如果营养不良,也能使乳汁缺乏某
些营养素。从饮食、药物摄入体内的毒素,以及多种传染病,都能通过
母乳传给婴儿。值得一提的是,国内民间有用通草、王不留行、穿山甲
等中药下乳的习惯,这显然是这些药名中的“通”、“不留”、“穿”
等字眼引起的牵强附会,而药物中的毒素却有可能分泌到乳汁中毒害婴
儿。
母乳的不足是可以预防和克服的,而母乳做为哺乳动物上亿年、
人类数百万年进化出来的,母子之间相依为命的产物,却是无可取代的。
2008.11.09
(《中国青年报》2008.11.12)
(XYS20081113)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xys-reader.org)◇◇
Monday, November 10, 2008
着床中的异常(2)――谈前置胎盘 ZZ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着床中的异常(2)――谈前置胎盘
作者:白衣咸饭
在谈人类生殖过程中授精这个过程的时候,本意只想把着床问题中寻正的错
误纠正一下,但没有想到最后写了个正常的过程,又讲了一个异常的过程―――
异位妊娠。其实,异位妊娠也没有谈透,其病因、诊断和处理都没有讲清楚,以
后有时间了再写吧。既然扯到着床中的异常上来了,就再谈谈前置胎盘这个问题,
一是为了照顾文章的系统性,二是这个问题比较重要,是许多孕产妇死亡的原因
之一。在导致孕产妇死亡最主要原因―――出血中,前置胎盘占据着十分重要的
位置。
正常的受精卵着床时,教科书的描述说是在子宫前壁、后壁或侧壁的内膜上。
其实,如果要死扣字眼的话,还得加一句话,有时着床于子宫底部的内膜上,那
里也是很正常的位置。但如果着床的位置正好相反,不是在底部,而是着床在其
对面――――子宫颈内口或其附近,就比较麻烦了。随着胎盘的长大,胎盘会覆
盖部分或整个子宫颈口,这就是今天要谈的“前置胎盘 ”。
在人类胚胎的发育与生长过程中,胎盘是胎儿与母体之间的重要通道。早期
胎盘的面积大约占整个子宫腔内面积的50%,但是随着胎儿的生长,子宫也被动
地不断长大,到胎儿足月时,胎盘占子宫腔内面积的25%左右。也就是说,胎盘
相对子宫面积的增加而言,(面积上)没有子宫长得快。
前置胎盘之所以产生,主要是受精卵着床于子宫下段所致。这个子宫下段的
分法,在英美德的教科书中稍有不同。在英美教科书中,子宫分为两部分,孕育
胎儿的部分叫子宫体,下面的那一部分叫子宫颈。但子宫颈的解剖学内口与组织
学内口之间有一段距离,大约1cm 长,叫峡部。这一部分是属于宫体还是属于宫
颈?英美的教科书没有给个正式的名分,但德文的教科书把子宫分为三个部分:
子宫体、峡部和子宫颈。这样也好,大家都别争了。
子宫峡部只有大约1cm长,但当胎儿逐渐长大,接近足月尤其是快分娩时,
这个峡部也跟着逐渐拉长,足月分娩前达10cm左右。以前古典的剖宫产切口都是
沿子宫体的纵轴线直切,这样也蛮省力省事的,但如果患者再次妊娠时,这纵轴
线上的疤痕就容易破裂。后来学术界把这规矩改了:在子宫下段进行横切,再次
妊娠的时候,子宫破裂的几率就大大降低,增加了患者再次妊娠时的安全性。这
个所谓的子宫下段,就是由峡部转化而来的。
废话讲了这么多,无非是想强调一点:如果受精卵着床于子宫颈内口附近或
者峡部,将来发育的胎盘,就很有可能将宫颈内口部分甚至全部覆盖。顾名思义,
部分覆盖的叫部分性前置胎盘,全部覆盖的叫完全性前置胎盘或中央性前置胎盘。
但是,有时胎盘的大部分后来长“上去”了,只是有部分组织还留在下段上,甚
至达到宫颈内口但没有超越内口,则叫边缘性前置胎盘。边缘性前置胎盘没有前
二者恐怖,很多人还可以自己分娩,只是在产后检查胎盘的时候,才可以发现。
当然,现在超声扫描技术发达,边缘性前置胎盘在产前也可以检查出来。
子宫腔内的面积那么大,为什么这个受精卵不在正常的位置着床,却偏偏要
在这个异常的地方“安居”?统计学结果表明,这与子宫内膜的损伤有关,如人
流、诊刮、引产、前次剖宫产、多产、子宫内膜炎、胎盘面积过大、副胎盘以及
受精卵发育迟缓等。在这么多因素中,人为的因素占了多数,所以对于没有生育
过的妇女,我很反感她们随意打胎。每次遇到这样的病人都要劝了再劝,说了再
说。这个观点在科里也是公开的,曾被小人告到医院领导那里说我不支持“国
策”。帽子虽大但时代毕竟不同了,戴在头上也不觉得很沉重,我还是照样做我
的医生。
前置胎盘发生后,一般而言对胎儿的发育并无任何不良影响,胎儿该怎么发
育还是怎么发育,该怎么生长还是怎么生长。但据我的观察,大约在妊娠11-14
周左右的时候,有的患者会有一些阴道少量出血。一旦有少量阴道出血,绝大多
数医生都认为是“先兆流产”,建议患者住院行保胎治疗。其实,现在超声检查
非常发达,这时候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是不是胎盘覆盖了子宫颈内口。如果是的话,
其治疗原则是休息加点止血治疗,没有什么药物可以“保胎”。等到了一定的时
候,胎盘会随着逐渐增大的子宫不断地往上长,多数人的这顶帽子也就可以摘了。
如果长不上去,就很不幸,成为本文介绍的对象。大概也是这个原因,国内教科
书上说要等到妊娠28周以后,发现宫颈口上方还有胎盘组织覆盖,才可以诊断为
前置胎盘(placenta praevia)。
前置胎盘的最大危害是妊娠晚期阴道出血的时候患者没有什么感觉。有的患
者一觉醒来,发现下身湿漉漉的,用手一摸,全是血,这才感到危险和恐惧。前
置胎盘之所以会在妊娠晚期有这种无痛性的出血,主要是子宫峡部也在不断地拉
长变成子宫下段。峡部的组织变成下段,组织是可以伸缩的,但胎盘却是固定的。
这样血管就断了,胎盘与子宫内膜面之间的血窦会产生大量的出血。不过,这血
是从母体面出来的,而非是从胎儿一侧出来的。所以前置胎盘的危险,开始主要
是威胁母亲的安全。
前置胎盘产生出血的方式既有出血量少但出血次数很多,也可以是一次性地
大量出血,导致孕妇直接休克甚至死亡。出现后者这种最严重的情况时,就不仅
仅只对母亲有影响了,对胎儿也是有影响的。母亲休克后,体内的有效循环血量
减少,当然会引起胎儿宫内缺氧甚至死亡。
诊断前置胎盘的最好方法是超声检查,体检在这里不仅不重要,甚至会诱发
患者再次大出血。所以一旦怀疑患者有前置胎盘,就不得进行阴查或肛查。以前
科学不发达,教科书上都有一段如何进行专科检查的内容,现在科学发达了,如
果再有这种情况,导致产妇大出血甚至死亡,非吃官司不可。国内已经有了这样
的判例。
虽然前置胎盘的诊断并不难,但处理起来却很棘手。如果胎儿尚未足月,离
满37周还早得很,只要不出血,最好是在严密的监护下观察,别过早处理,以免
造成胎儿早产。早产的胎儿无论如何,都没有足月新生儿好抚养。如果已满37周,
胎儿发育正常,也不可大意。因为越接近足月,越是容易产生大出血。最好是选
择个良辰吉日,赶快剖了算了,别等到大出血了再剖,会使你措手不及。顺便说
一声,前置胎盘除边缘性的可以试产外,部分性前置胎盘和中央性前置胎盘,都
是选择性剖宫产的绝对指征。
在手术过程中,前置胎盘患者也很容易产生产时产后大出血,而且是主要的
致死方式。按理说,剖宫产是个比较安全的手术,但如果前置的胎盘正好覆盖在
子宫下段的前壁,你说这个切口该怎么选?一种情况是选择经典的剖宫产,也就
是说对子宫进行直切口,取出胎儿。这样固然比较好,但患者再次生育时的危险
就大大增加了。第二种情况是,医生练就了一身快刀手的本领,还是在子宫下段
上进行横切口,把胎盘也切开,俗称“打洞”或“开窗”,这样把胎儿取出来。
要在充满血液的胎盘上划开一道10cm长的口子把孩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要求快!
快!!快!!!以尽量减少出血量。
但是,无论选择什么切口,取出胎儿后的第一件要务都是要以最快的速度把
胎盘剥离出来,别让它在那里冒血。胎盘取出来后,胎盘附着部位的子宫下段组
织,一般都会再继续大出血,而且多数情况下是汹涌得很。十分遗憾的是,收缩
子宫的药物,对子宫下段的肌肉几乎没有什么作用。收缩子宫颈最有效的药物是
麦角新碱,这是个老药,发改委定价6毛钱一支,价廉物美,可惜药厂做不来赔
本买卖,所以早就不生长了,全中国都买不到。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医生的技术,
也就是说缝合止血的技术,就占了上风:以最快的速度将冒血部位的组织缝起来,
或者干脆将子宫动脉结扎起来。下下招就是:切掉,把子宫给切掉。咸饭练就了
一手快缝技术,俗称“快刀手”,所以做了这么多年,唯一可以聊以自慰的是,
还没有因为哪个患者因前置胎盘产时大出血,切掉过一个子宫。
最后要申明的是,前置胎盘虽然本身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不产生影响,但如果
出血时间过早,要及时结束妊娠的话,就会使胎儿早产,加之产前出血导致的胎
儿宫内缺氧等,所以这类患者的孩子的死亡率较其他患者的高。至于感染、羊水
栓塞、胎盘植入等并发症,也比其他人要高很多。这是额外话,自个儿在在这里
先说明一下,免得别人来挑刺了。
(XYS20081110)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医院为啥宰你没商量? ZZ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医院为啥宰你没商量?
作者:呛水的鱼
最近,新语丝里面的医疗话题一直很热,我好长时间没来凑热闹了,主要是
好长时间没有空来网吧上网了。在中国看病很难,对谁都一个样,所以,在看病
的时候,都希望有熟人就好了。所有的人对医院都不信任,进来的都是冤大头。
更有甚者还被杀了熟。有人问,什么时候大夫能够把病号当作亲人看?医改以后
么?医改方案都是些假大空的高调子。不客气的说,都是屁话。我的感觉是,在
现有的体制下,解决这个问题,不太可能了。
社会上大部分的人都认为,造成这种局面主要原因是我们医生的医德不行。
我们得承认,有一些大夫医德确实不行。但是这个比例不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
其实,有一些对医院的不满是由于一些大夫水平有限造成的,不完全属于医德的
问题。但是,这只是表面现象。再进一步,如果你真正了解了医院是如何组织,
如何运行,你的看法也许会有所改变。
我们医院是政府的事业单位,但是,国家已经15年没有下拨一份钱了。医院
的内部管理和一个企业几乎没有任何区别。一般医院的主要的组织形式是这样的,
医院本身是总公司,然后,各个科室便如一个个无限责任公司。在这个公司里,
院长一般都是兼任医院党委书记,就是医院的CEO,绝对的一把手,一手不仅可
以遮天,而且还遮地。所有的科室主任都由院长统一任命,向院长负责。
前面说过,医院从政府拿不到一分钱,但是还要生存,要发展。怎么办?赚
钱。不仅仅是赚钱,还要多赚,越多越好。以应对同行的竞争。早就有人说过,
中国医院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激烈了,而是惨烈。各个医院拼命的引进新设备,翻
新病房楼,扩建门诊楼。这些既是竞争的砝码也是领导的政绩,何乐而不为呢?
就像企业一样。每年院长会和各个主任签订目标责任状,如果完成了收入目
标就会重奖,如果完不成,其个人经济收入就会大受影响。主任再把目标定到科
室的每个人身上。也就是医院里每个人都是带这任务的。如果完不成任务,其实
不用等到秋后算账,在月底发工资的时候就看出来了。
好多医院,特别是南方医院,和一部分北方的医院都实行绩效工资制。也就
是和时下一些企业工厂完全一样了。医院是事业单位,每个人都有档案工资,在
这些医院里仅仅是缴纳保险和公积金的参照而已。实际上档案工资只有在员工退
休之后才有用了,在退休前,就是表格上的数字,在国家调工资的时候,你去签
一个字。
医院里一部分人,不再按月拿工资,而是采用年薪制。一般都在十几万左右,
院长当然是里面拿年薪最多的,最少也得二十几万吧。
其余还是月薪制,工资分为固定工资和绩效工资。
中层领导,多数包括还没有领取年薪资格,但是也有一定分量的人。都会拿
到比档案工资高出数倍的工资。更多的人(第三类人)工资都会比一般都比档案
工资低。否则,那十几、二十几万的年薪哪里来?
还有就是占医院总人数约一半的临时工。他们拿比较固定的工资。一般都在
八百左右。托党中央新的劳动法之福,这些人总算有了保险,过去连保险也没有,
钱当然从第三类人那里匀过来。
这样一个高效的金字塔就建立起来了。
这里面是有积极的一面的。首先档案工资对于真正优秀的医疗人才来说真的
是太少了。所以年薪制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超越了现行体制,是一种不合法但是合
理的激励手段。
当然,这其中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各种各样的医院丑闻大家也是看得见。
在这种体制的医院里,每个人都有任务在身,不是治病救人,而是赚钱,如
何赚更多的钱。这样工作没有激情,有的只是压力。本来医生这个职业在所有行
业之中压力就是最大的之一,绩效制又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压力。
这种体制具体是如何运行的呢。
从一个科室来分析吧。
这个科室是一个无限责任公司。为啥说是无限责任呢。因为如果这个科室经
济出现困境,当然最大的困境就是来自于医疗事故。并不是由医院买单,而是大
部分由这个科室成员用自己的血汗钱去承担。一般医院都会根据各个科室的风险
大小约定一个承担比例。一般都是四六开。医院四,科室六。医院的四是医院的
钱,也就是国家的钱去赔付。但是科室的六就完全来自医生的工资了。而医生的
工资设置并没有考虑到诉讼风险,医疗风险赔付。所以,作为一个医生,出一次
技术性医疗事故,你的职业生涯就完了。估计下半辈子也就差不多交代了。责任
性的,那就进去了。所以说,下一代,饿死也不学医。
在科里科主任是绝对的老大,有权任命护士长,并且,科主任在科里具有绝
对的财权,在整个科室工资总数固定的情况下,进行二次分配的权利。科主任在
每年初和院长签订目标协议。而后在每个月里都要考核完成的进度。一般使用同
比增长来考核。也就是要求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多少。一般要求都在百分之十
以上。整个科室如果在这个十月份完成总收入和去年一样。那么,就只能拿到去
年同月效益工资的百分之九十。如果超出百分之十,就会有百分之二十的奖励。
如果很不幸,还没有去年十月完成的多。那么科室的效益工资有可能是零。如此,
一年年重复。
很显然,这个月能不能吃上饭,就在自己的双手了,不仅要下手狠,还要一
年比一年狠。如果你心太软,那么,不仅仅是自己吃不上饭,而是害得全科室都
吃不上饭。也许你认为我说吃不上饭有点危言耸听。
这里以我一个同学举例吧。他工作第四年。刚刚脱离住院医师的队伍,成为
医师。其实他仅仅才拿了一年的工资。医科大学高材生,五年毕业之后。经过激
烈的竞争,缴医院3万元保证金(5年之内不走人)后到医院第一年是试用期。这
时期是临时工,开始连三金一险都没有,只有800多的生活费,每天和大学里一
样,要上晚自习,考勤不到,罚款1000元,科主任同罚。除周日晚上之外,几乎
都在医院里,全年无休。第二年有了三金一险,每周日休一天,得看科主任脸色。
第二年但是必须考取执业医师,否则,一直都是拿800,两次通不过,走人。到
领到证的那个月为止可以拿效益工资。执业医师只有30%的通过率,好在,其一
次通过,不然白上了一年晚自习。拜卫生局高效工作效率所赐,第三年开始才拿
到证。也就是说头两年几乎白干。第三年作为新人,基本工资900元(别笑,北
京洗碗工也比这多,我知道,但是我们的工作也很神圣不是?),外加科室人均
效益的70%(以后每年提10%,到100%为止)。其所在内科病号数量一般,且以农
村合作医疗为多。所以效益工资一般都在1500元以下。也就是他最多一个月可以
拿到900+1500*70%=1950元。这要是在西部也算是一般偏上了。但是,我们这个
东部小城市,连便宜地段的房价也在3000以上了。他东拼西凑买了一套85平米左
右的房子。贷款近20万。每个月1450元左右的月供。万一碰上那个月流年不利,
效益工资为零,为了交月供,就会连累一帮兄弟们,因为大家都差不多啊。所以,
其自从买房之后,挂面几乎就是其唯一的主食了(可以吃很少的菜),甚至只要
咸菜就可以了。
为了交月供,我们大多都申请了中信银行的信用卡。这样,如果哪个月为零
了,可以先用信用卡的钱应付一个月。如果下个月也是零,估计就只有断供了。
医院里规定,如果开一个CT,可以提成15元。核磁略多。其余没有。如果每
天能够开出5个以上的CT收入还是很可观的。甚至给一个人多开几个部位也成。
只要他开出某些主任常用的中成药,就会在不经意间收到一个装有现金的信封。
每周四他可以在下午值一次普通门诊。这是他唯一有机会开CT核磁的时候。
但是在开始的2个月里,他一共就开过2个CT。其中有一个还是病号强烈要求要给
他开的。领到了30元提成,我们一起去兰州拉面改善了一下生活。自工作以来,
第一次叫了加肉的拉面。
其实,他自己也不知道可以坚守多久。毕竟,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他和我
说,他实在想不出,首付借的钱该什么时候去还。他问我最多的一句话是,5000
元可以装修一套房子么?
科室主任已经多次在例会上不点名的批评说,有些年轻人,在影响大家的收
入,如果不改善,明年另谋高就。其实说的就是他,科里没有别的年轻人了。
能混到这个份上,说明都不是笨蛋。在饭碗面前,医德是什么?反之,优质
生活的诱惑可能更让人难以坚守。
造成这种局面,谁是无辜者?造成这种局面,谁敢说与自己毫无关系?
(XYS20081110)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Friday, November 07, 2008
医药领域里的矛盾现象 ZZ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医药领域里的矛盾现象
作者:王献章
医药领域里的矛盾现象屡见不鲜,举证如下:
1、一门科学,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理论体系,临床上还分中医、西医,其
实是无法分清,理了又乱。
2、中药理论中的十八反、十九畏是中药配伍禁忌。临床上许多中医师配伍
解禁,美名曰反治法。服用者安然无恙。配伍禁忌怎讲?或荒唐?
3、针灸的直径是0.3毫米,肉眼可见。经络和穴位必须大于针灸直径,针刺
行动才能成立,否则针灸刺到哪里去了?
4、说中医专治疑难杂证和慢性病——如果病还疑着,怎么施治呢?既然是
能治的病,同类病种什么病不能治?还分急性慢性?其实,患病急性期更能看清
药品的疗效,而慢性恢复期大多依靠自己的免疫能力。只能说专科不治科外的病。
5、你说中药能治癌,就去治好了,为何只在手术、放疗、化疗之后显神通
啊?
6、许多中成药贴上运动员慎用的标签,不知道运动员以外的人群是否需要
慎用?人类用药指征都是相同的呀!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破天荒的第一次用药警
示语标签,是不成章的条文,不注册的药典。
7、准针灸师说,针灸可治腹泻,又治便秘;肠蠕动可增强,又可减弱,美
名曰:双向调节。如果其有效,只能是一种效应结局,不会有相反的作用。这不
明明是无效,而是人体自行调节的结果吗?
8、批准文号均为国药准字号的刺五加制剂,哈尔滨仁皇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的刺五加片(国药准字Z23020502)说明书的功能与主治是:益气健脾,补肾安
神。用于脾肾阳虚、体虚乏力、食欲不振、腰膝酸痛、失眠多梦。而黑龙江多多
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刺五加注射液(国药准字Z20033181)的功能与主治是:平
补肝肾,益精壮骨。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动脉硬化、脑血
栓形成、脑栓塞等。亦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合并神经衰弱和更年期综合征等。—
—暂且不分析它内容的荒唐,单从字面上看,同一药品的功能与主治内容截然不
同,有天壤之别。不知生产此药的依据是什么?来自何方的药典?
9、乌鸡白凤丸主治月经不调(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月经过多、量少、不
规则、经期提前或错后都可称之),在注意事项中又说:月经过多(没有量的概
念)者不宜服用本药,月经量少(自己揣摩量的多少吧),或月经错后或月经不
规则出血应去医院就诊(既说主治月经不调,真有了月经不调病,又都让去医院
就诊。宫血凶险不乏舍命者,心里没底呀,这样警示服用者也许是万全之策,就
没有服药无效延误病情的责任了)。
10、罂粟壳(大烟壳)与阿片(又叫鸦片,俗称大烟)均含有吗啡、可待因、
那可丁、罂粟碱等相同的成分。其中有一种菲核环和哌啶环化合的基本物质,其
环核的结构上有三个重要活性基团,如果被其他基团取代可得到一系列的吗啡、
可待因、海洛因等衍生物。以上物质做为药用有镇静、止痛、止咳的作用。但是,
此类多数镇痛药使用不当都易出现成瘾性,停药后可有戒断综合征,对家庭和社
会危害极大。国家为避免滥用成瘾,在药政管理上把此类药品列为“麻醉药品”,
并颁布《麻醉药品管理条例》,对其生产、供应和使用都严格加以管理和限制,
以保障人民的健康,社会的安定。吗啡从生产到使用,从制药厂到临床应用,都
有详尽的规定、说明和限制。罂粟壳与阿片内含成分基本相同,属于法定药物,
是国家正式公布列入麻醉品名单的管制物。然而,罂粟壳虽然是麻醉药品,却不
受《麻醉药品管理条例》的严格管制,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另行制定。罂粟壳在中药饮片、中成药的生产和医疗配方使用过程中,按国家食
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另行规定执行。也就是说,相同的麻醉药品管理的程序有本质
的区别。目前,含罂粟壳用来止咳(可抑制咳嗽中枢,有治标缓解症状的作用,
而不能治本控制急性感染,且不利于呼吸道粘稠痰液的排出)的中成药种类繁多,
比如国药准字Z20055156由贵州神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枇杷止咳颗粒和国
药准字Z22020874由四川省三星堆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消炎止咳片,其说明书上
没有任何关于罂粟壳的含量、毒副作用及成瘾性等不良后果的详细说明或警示语。
临床医疗工作者也见不到罂粟壳在临床使用过程中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下达的另行
规定的详细内容。
(XYS20081106)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由“新生儿黄疸”联想开来 ZZ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由“新生儿黄疸”联想开来
作者:鱼
刚看完方舟子的《脸怎么黄了》,又学新知识。我孩子出生时也曾被判定
“黄疸”病,当时对于“黄疸”这东西一无所知,医院提出让孩子住院治疗,医
生再把“可能会有‘脑损伤’”这样的话对我们说说,做父母的哪能不接受给孩
子治疗。毕竟我们不是医生,即便知道“新生儿黄疸”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尽管有这样的判断条件“如果黄疸过于严重(胆红素含量在15毫克/分升以上),
或持续时间过长”,我们依然不能分辨是哪一种而且难以决定是否接受治疗,何
况在一无所知的时候。看到这样的报道“茵栀黄注射液给新生儿“退黄”,有4
名新生儿发生不良反应,其中1名死亡”,心里就觉得太侥幸了,我孩子是用蓝
光照射治疗的,住院费2000元花的值不值追究不了了,但至少没有被中药注射液
毒害。
但是在我看新语丝之前,孩子上呼吸道感染也曾被注射过“清开灵注射液”,
尽管那个医生在我第一次带孩子去看病时我对她说些“实火”“虚火”“肺火”
的话,她打断我说那是中医,她是西医,有“肺炎”这个词,没有“肺火”这个
词。开药的时候却不忘中药,而且是静脉滴注,又侥幸一次。
看到有不少网友说中医已经走向了消亡,我觉得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如果
谁去医院看病,自然就是走现代医学的路,但是除非那些中医完全插不上手的急
症,病人看西医也许仅仅是一种习惯或环境造就。我自己就是例子,以前去看病
找西医是因为我找不到中医(也许是因为我很少生病,所以对医院很陌生。当然
现在是幸亏没找到了),而不是因为我知道中医无用而拒绝中医。06年的夏天,
我孩子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发高烧,先去妇幼保健所看了西医,自然是静脉滴注
(有抗生素的,医生还加了地塞米松,后来知道加这药的作用是见效快,但它的
副作用大约是医生没替我们考虑的),当天的药输完还没见退烧,第二天因我们
要赶火车,不能继续在那儿输液,不得已带孩子去一家省立医院输剩余的液体,
输液的过程中听护士说输液的坏处并说起他们医院有中医,孩子躺在床上输液,
我就去找中医生,介绍一下孩子的症状,医生就给开了药(确实比输液便宜),
是他们事先加工好的可以冲服的颗粒,我在当时是丝毫没有怀疑的,心里也觉得
中药没有副作用,如果吃中药能好就不必输液了,这次液体滴完,我们就去乘火
车了,在火车上我给孩子冲了一副中药喝,应该很苦,孩子勉强喝了很多,但是
晚上孩子烧到40度,我一边害怕一边却不敢给孩子吃自己带的退烧药,怕它和中
药有冲突,后来听一个乘务员说她的经验是只要不同时吃两种药就没关系,我才
敢给孩子吃退烧药,到下火车的时候孩子完全没有了生病的症状。我想如果当时
我没给孩子用过西药,如果不是我认为“中药起效慢”且只喝了一副药不可能是
中药的作用,我肯定会认为那副中药能治病的。
新语丝对我来说也是一副药,主治愚昧,辅治还在细细品味,并且可以活得
多一点安全。
(XYS20081106)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Dragonfly ZZ
蜻蜓(qingting)
Dragonfly
可分为蜻蜓类的差翅亚目和豆娘类的束翅亚目,另有将日本大绿和在印度发现的一种蜻蜓等仅二种划为间翅亚目的。大型昆虫,也是有翅亚纲里的最原始的昆虫。翅 发达,前后翅等长而狭;头部可灵活转动,触角短,复眼发达,有三个单眼,咀嚼式口器强大有力。雄虫交配器位于腹部二、三节腹板上。不完全变态,幼虫“水虿 ”生活在水中,用极发达的脸盖捕食。无论成虫还是幼虫均为肉食性,多食害虫。约有4500余种。
一般体型较大,翅长而窄,膜质,网状翅脉极为清晰,飞行能力很强,每秒钟可达10米,既可突然回转,又可直入云霄,有时还能后退飞行。休息时,双翅平展两 侧,或直立于背上。前翅和后翅不相似,后翅常大于前翅。翅的前缘,近翅顶处,各有1个翅痣,呈长方形或方形,可保持翅的震动规律性,并可防止因震颤而折 伤。头部能灵活转动,复眼1对,较大,约占头部的1/2,约由28000多只小眼组成。视觉极为灵敏,单眼3个;触角1对,细而较短;咀嚼式口器。腹部细 长、扁形或呈圆筒形,末端有肛附器。足细而弱,上有钩刺,可在空中飞行时捕捉害虫。下雨前喜低空往返飞行。雌雄交尾也在空中进行。多数雌虫在水面飞行时, 分多次将卵“点”在水中,也有的将腹部插入浅水中将卵产于水底。稚虫水虿,在水中用直肠气管鳃呼吸。一般要经11次以上蜕皮,需时2年或2年以上才沿水草 爬出水面,再经最后蜕皮羽化为成虫。稚虫在水中可以捕食孑孓或其他小型动物,有时同类也相残食。成虫除能大量捕食蚊、蝇外,有的还能捕食蝶、蛾、蜂等害 虫,实为益虫。
常见的蜻蜓如蓝面蜓多分布于浙江、四川等省;长痣绿蜓分布在华北一带;黄蜻全国多省有分布;玉带蜻仅产于我国,主要分布于北京、江苏和福建等省市。
蜻蜓飞得很快,有些飞行时速可达100公里,而它又能在空中短暂停身不动。它飞行前进时不能灵活改变方向,要定住身体然后转向。在休息时翅膀仍旧外伸,即不能折叠翅膀,所以停留的地方要有相当的空间,多半在枝头或叶顶。
蜻蜓的交配也在飞行中进行。雄蜻蜓用腹部末端的钩状物抓紧雌蜻蜓的颈部;雌蜻蜓腹部由下向前弯,把生殖孔接到雄蜻蜓腹部第二节下面的贮存精子器官,而后雄 蜻蜓进行授精。雌蜻蜓产卵到水里面,多数是在飞翔时用尾部碰水面,把卵排出。我们常见的所谓“蜻蜓点水”,就是它产卵时的表演。
Thursday, November 06, 2008
“上火”是怎么回事? ZZ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上火”是怎么回事?
作者:王献章
你做为一个中国人,不明白什么叫“上火”?你觉得自己还像个中国人吗?
有哪个中国人不明白什么叫“上火”的?——当我问及一个同胞什么叫“上火”
时,他没有解释含义,却对我如是说。这位自称留医日本的针灸专业户还告诉我,
他工作很忙,又要申请专利,还要去美国讲学,就没有时间和我辩论了。我听了
很扫兴,本来是想弄清“上火”究竟是怎么回事,他却自顾忙自己的事去了。我
搁放不下,也无法搁放,因为它涉及临床和生命。患者的各种症状是客观唯一的
呀,它不允许再造重复和多元化。它最正确的诊断和最佳的治疗方案只有一个。
一般中国患者来到医生面前都会这样说,“我的孩子发热、咳嗽、嗓子疼,是
‘上火’了,给我一盒清降片吧(医生一查体温摄氏39度,一看扁桃体化脓了,
连说不行不行。家长说,说明书上写着主治发热、急性咽炎扁桃体炎);我鼻出
血,‘上火’了;我感冒了,‘上火’了;我因为‘上火’就感冒了;我的孩子
有食了,有食火就发烧,就不想吃东西;口干舌燥嗓子疼,口周起泡,这是‘上
火’,给我开点儿‘去火’中药吧;我浑身不舒服,说不清楚,反正是‘上火’;
我眼红、头晕、牙疼、便秘,是‘上火’了吧?我咳嗽、胸闷、胸疼、憋气是
‘心火’吧!”“上火”一词几乎成为了许多患者和一些“医生”的口头禅,牵
涉的范围非常广泛,“去火”用来治病更是理所当然。不探个究竟,不给患者正
确地解释说明,就无法诊断和施治。
古医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得益于汉字的传播和影响,因此它也必定囿于汉字之
魂(人文、哲思、传统习俗、文法修辞)的传播和影响,使其始终不能摆脱传统
文化的影响和束缚。如果我们能做到,让语言文字仅仅成为一个个有声音的符号,
让这些音素、音节所代表的内涵全部是现代医学的内容,我们就不会吞食语言文
化和客观实际严重脱节的恶果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辑的《现代汉
语词典》中对“上”字的解释是:做为名词用时多表示方位,如往上看、桌子上;
做为动词用时,多表示由低到高处的动作过程或趋向或结果目的,比如上山、爬
上山、爬上了山。对“火”字的解释是:做为名词用时,指物体燃烧发的光和焰,
如火光、火花;做为形容词、动词用时多表示一种程度和状态,如买卖很火、他
火了。对组成动宾词组“上火”一词的解释是:做为动词有二个含义,一是发怒,
一是中医把大便干燥或鼻腔黏膜、口腔粘膜、结膜等发炎(此处有受微生物感染
的意思,这是中医的概念范畴吗?)的症状叫“上火”(无概念,只是各种症状
的代称),如他“上火” 了,眼睛红红的。很显然,我们从语法上分析,此处
“上火”一词已经从动词的含义引申到能代表许多临床症状的代词,变成一个病
称代词了。如果没有病的症状出现,单称“上火”一词是没有具体含义的。也就
是说,它没有具体概念,不是某一疾病的专用名词,用其给病人下判断是模糊的、
不具体不明确莫衷一是的。这与“ 经络”解释人体解剖生理的逻辑思维形式如
出一辙,也代表了传统古医文化在思维表现形式上的概貌。
事实上,传统医学文化理论中对“上火”一词的解释远远不是《词典》中的
释义所能涵盖的。这也正好印证了“上火”一词是指代许多疾病症状的病称代词。
杨医亚主编的供医学专业用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学》在病因一章中则把
“火”又列为致病原因的六淫之一。文章说,火为热之极(热到极点是火,这是
火的解释吗?),故火与热互称(火与热又变成了并列关系,可以相提并论了)。
火邪为病(没说火邪是什么,只说火邪成为病),有外火与内火的区别(现在又
扯到临床症状上了)。五气(风寒暑湿燥)和五志(忧思惊恐悲)在一定条件下
都有化火的可能(什么都可以转化成火,概念无限延伸)。火热之性,燔灼焚焰,
升腾上炎,故言火性炎上(以上论述中对火的外形和特点进行了描述,又似乎在
说病变,不知何意)。其(在此指代火字吗)伤于人多见壮热、恶热、烦躁不安,
或疮疡红肿热痛等(火字在句首是病因,句中句尾的诸多证候群也都是有火的意
思,都是‘有火’的症状。概念不一,思维混乱,受此文化熏陶后的学子都会变
成大白痴是显而易见的)。因其性炎上,故火邪致病,又多表现于人体上部(用
自然界火的特性用来分析人体患病特点。病因是火邪,患的病是“上火”。身体
下部的病,如大便干燥、便脓便血、肛周红肿、下肢丹毒、疖肿、肠痈、阴道流
脓、尿道流脓等是“上火”吗?它们可是在身体下部呀!),如心火上炎可见口
舌生疮(是说心里的火邪像火一样上延到了口腔才致溃疡的。至于说火邪是什么?
心里怎么有了火邪?又是怎么从心到了口腔内?就不解释了。因为医家从来不讲
清,患者也从不去问。几千年了,都是这么过来的,习惯了,定格了,麻木了,
成理了。泰斗、报纸、电视台、官员都这样讲,难道还有错?);胃火上炎可见
牙龈肿痛(与上雷同不解释了);肝火上炎可见目赤肿痛(思维方式都一样)。
——综上所述,很显然,古人在无法认清各种复杂症状的本质时,就把表面观察
到的一些疾病现象用火的颜色、势态、上趋等特点来比喻。“上火”词汇的出现,
同“经络”、“肾虚”一样,增加了汉语语言的不纯洁性,给民族的文化、思维、
方法论、学术理论的建立等带来一片混乱和不利的影响。不难发现,编者把混乱
的思维用古文加白话的语言文字形式展示给我们看。文章概念不单一、不明确、
不具体,内容不清晰,层次不分明。“火” 字统领全篇,无确切、明了、一致
的涵义。任意解释,任意取代。这种文字游戏让学者深陷玄学的泥潭,无法理解,
只有死记硬背,成为一个个名副其实的学痴、书痴。“孔已己”之流应运而生,
到处泛滥。一个丝毫不通医理,没有医疗实践,只识几个汉字的吴仪,一个洁身
自好的人,她也不愿意使自己成为欣赏古玩的表率;如果没有传统古医学文化氛
围的影响,也不会仅仅为了捞取政治资本,去倡导人们读二千年前的古董《黄帝
内经》的。阳光无法关住,狐狸总会露出尾巴。历史进步的规律,科学技术的威
力,是无可匹敌的。
如果说“经络”一词是古人在看不到人体精细解剖,不懂什么是细胞的前题
下虚构而成的。同理,限于古代基础学科尚没建立,也不可能科学地解释人体的
病理改变,从而把许多临床症状从表面上用“上火”一词形象泛泛地比喻,是可
以理解的。许多患者把自己的一些临床表现和体征诸如头晕、头痛、发热、口干、
咽喉肿疼、目赤、口舌生疮、牙痛、齿龈肿疼、便秘、便脓血、咳吐黄痰或脓血、
口臭、胃灼热感、疖痈等症状统统称为“上火”,也可以说给医生听。但是,作
为一个医生,绝不能停留在如此荒谬的认知阶段,而盲目给一些“怯火”药。事
实上,“上火”一病客观并不存在,“上火”一词是一个有玄学意味的抽象的代
名词。它不是指一种病或一个症状,而是许多疾病和症状的代名词。能代称许多
疾病症状的“上火”一词在人们嘴里说出来时,你得到的印象仅仅是提供了一个
患病的信号。而患者患病的信息和资料要通过各种检查手段全方位来获取,材料
必须要客观、真实、具体、详尽,而不能用“上火”、“肾虚”一类的代词来搪
塞,用把脉看舌苔来取证。那样,你就必定做出错误的判断和治疗。就要延误病
情,草菅人命。
我们在临床上看到的那些所谓的“上火”病,基本上都是感冒病所为,特别
是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每年冬季几乎都有一次周期性大流行。而其他季节呈
多发性、局部的散在流行也很常见,也容易为人们所忽视。其实,对此搞好流行
病学调查并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重视,更有普遍的,有针对性的实际意义。几千年
来,甚至直到今天,我们一直受不科学的临床观察和认识方法的影响,把本来可
以看清的问题笼罩上一层个个类似“上火”一词迷惘无知的阴影,妨碍我们临床
工作的正常进行。流感病毒虽然以侵犯鼻腔、咽喉等上呼吸道为主,但引起人体
各部位的损害也不少见,如口腔粘膜的受损致口舌生疮、牙周炎;消化道病变如
呕吐、便秘或腹泻。临床上,有的患者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等明显的感冒症
状;而有的患者则仅仅表现为口周疱疹、食欲不振、头晕乏力、病情加重、旧病
复发、并发症突发等隐晦的临床表现。而往往这些症状轻微无发热、咳嗽、流涕
的患者,不进行详尽的流行病学调查,咽喉部也没有认真观察是否充血,就用
“上火”一词来搪塞。近日来,高血压病发生率骤然上升,有流行的迹象,仔细
检查,大多有流感病毒感染的体征。一般认为是病毒感染以后导致毛细血管痉挛,
血流阻力加大后血压升高的。流感病毒结构简单,极易侵入人体组织细胞内寄生
引起损伤及继发细菌感染并导致各种机能紊乱;也能破坏胰岛细胞使患者的血糖
升高;并能改变血液粘稠度产生血栓诱发心肌梗塞,导致严重心律失常或猝死;
还能干扰人类遗传基因系统,引起细胞畸形,进一步诱发癌变。
做为一个基层临床医生,如果身边不放着无菌的压舌板(不知道那些中医大
师们有无此举措,也许他们注重的是把脉和舌苔)是很失职的。因为门诊患者中
最普通最常见的疾病是上呼吸道感染,不管它临床表现多么复杂,我们也会看到
扁桃体、咽部(不压迫舌根部很难看到它们的全部)受袭后所表现的充血、红肿
甚至化脓的客观体征。其临床意义比起传统的看舌苔、把脉不知要强多少倍。然
而,传统古医文化的中国人始终没有把这看似很简单的问题重视起来,而大谈奢
谈什么上火、伤寒杂病、寒凉攻下补脾派、温热病、戾气之类的远离临床实际的
空泛的玄学理论,使患者得不到正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许多上呼吸道感染、
有并发症或病毒感染持续状态且症状不典型较隐晦的患者,他们(甚至包括一些
临床医疗工作者)都误以为自己患了“上火”病,服一些“怯火”之类的中药或
吃一些寒凉食物和大量水果,使疾病得不到合理的护理和治疗。把本来在最佳时
机可以治愈的常见病拖延成慢性病。例如,门诊儿童扁桃体中度以上增生的患病
率几乎占三分之一,他们反复感冒、反复感染甚至反复化脓。最后,不得不忍痛
割爱,行扁桃体摘除术。
那位同胞到底也没告诉我“上火”的概念是什么,却对我讲吃烧烤、油炸、
辛辣食品就“上火”(我真不知道他是如何训练出这种逻辑思维形式的)。他也
煞有介事地把金属针刺进人体,申请专利,要出国讲学,忙得不亦乐乎。多少年
来,我一直试图沿着“上火”文化的这条线索在临床上寻找。时间越久,我的观
察越深入,“上火”一词所涵盖的内容越来越淡化,越来越模糊,直到在我的视
野里完全消失。“上火”了,许多人都胡言乱语信口开河!难道这不是得道于古
医文化的影响吗?平民可以不计,那些大师们的言行又怎么样呢?翻开他们的著
作看看也很明明白白,又有哪一个不在胡言乱语信口开河呢?他们的逻辑思维极
其混乱,对社会对后世都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人类是多么不幸啊!科学尚未
发达之日,宗教就抢先占据了人类大脑的空间。这些以语言符号为外衣的信息,
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中并代代相袭。世界独一无二的自成体系的中国传统医学文化
也冒以科学体系在医学科学启蒙之前就深深印在了这个有相当群体人们的大脑中,
以至于到了现代医学昌盛发达的新时代,仍有不少遗老遗少来不断彰显它的博大
精深。人类的寂寞与惶恐,对死亡的害怕,久而久之形成一种心理方面的病症,
并试图通过某种文化的渗透或肉体的刺激来调和这些紊乱以期达到某种新的平衡。
宗教、针灸、拔罐(正常组织受到的损伤也不亚于针刺,只是脱去了经络和穴位
的外衣)等文化及时跳出来,用暗示而没有因果关系的方法,来纠正人们由于寂
寞、惶恐和害怕形成的心理病症。传统和习惯,无奈和困惑,企盼和向往,愿望
和幻想,使这些人们不觉机体损伤的痛苦,反而得到短暂的慰藉和心灵的修整而
愿意去美化和张扬它们。我很庆幸自己能有这种认识,可以摆脱传统的不科学的
古医文化的束缚,在医学科学的大道上往前走。
(XYS20081105)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脸怎么黄了 ZZ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脸怎么黄了
·方舟子·
你知道人的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的吗?这是因为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
是红细胞。红细胞又为什么是红色的呢?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是一种球状蛋白,紧紧包着血红素。血红素由一个叫做卟啉的环
状有机物组成,在环的中间是一个铁原子,铁原子与氧气结合,这样红细
胞就能把氧输送到全身各处了。铁的很多化合物是红色的,莫非是铁原子
让红细胞有了红色?不是,是卟啉。卟啉分子中的化学键双键与单键相互
交替排列,有机化学把这叫做共轭体系。共轭体系中双键越多,吸收的光
的波长就越长。血红素中的卟啉有多达11个双键,吸收波长较长的光,
于是就有了红色。
红细胞是由骨髓源源不断地制造出来的,每个红细胞的寿命大约是120
天,之后就衰老、死亡。死亡的红细胞破裂,它所含的血红蛋白随着血液
到了脾脏后,被那里的巨噬细胞吞噬,血红蛋白中的蛋白质部分降解成
了氨基酸,而血红素的环状结构也被破坏,变成了胆绿素(顾名思义,是
绿色的),同时释放出铁原子。胆绿素进一步降解,变成了胆红素——这
次可不能顾名思义,它其实是黄色的。胆红素被运送到肝脏,胆红素本来
是不溶于水的,在肝脏它和葡糖醛酸结合,变成了能溶于水,然后送到胆
囊,和胆绿素一起做为胆汁的一部分分泌到肠道中(明白为什么叫做胆X素
了吧)。
大肠中的细菌把胆红素转化成无色的尿胆素原。有一部分尿胆素原
被肠道细胞重新吸收回到体内,送到肾脏分泌到尿液中,在这个过程中尿
胆素原会被氧化成尿胆素,它是黄色的,也就是尿液的颜色。剩下的尿胆
素原在肠道中被细菌进一步转化成粪胆素原,原经空气氧化成粪胆素,跟
着粪便排出体外。粪胆素是棕色的,正常粪便的颜色就是这么来的。
由于红细胞不断地在死亡,血液中就一直有胆红素,正常含量大约是
0.5毫克/分升。但是如果在胆红素的代谢和分泌过程中哪个步骤出了问题,
胆红素就会在血液中累积起来,一旦其含量超过了1.5毫克/分升,皮肤、
眼白就会泛黄,也就是所谓黄疸。
黄疸通常是肝脏等器官有疾病的症状,但是婴儿则不然。绝大多数
(约90%)的新生儿在出生一天之后会开始出现黄疸,最明显的是脸部。
这是因为新生儿的红细胞数量多、更新速度快,因此胆红素的产量高,但
是新生儿的肝脏功能还不完善,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很低,这样胆红素就迅
速在血液中累积起来,在出生5、6天后达到了最高,然后逐渐下降到2毫
克/分升,持续两周左右,胆红素含量降到了成人水平,黄疸就完全消失了。
新生儿黄疸一般来说对人体是无害的。如果黄疸过于严重(胆红素含
量在15毫克/分升以上),或持续时间过长,由于新生儿的脑血屏障还未完
全形成,胆红素有可能透过它造成脑损伤。因此要进行治疗,国际上通行
的疗法是光疗,用蓝光照射婴儿的皮肤。在光线作用下,不溶于水的胆红
素转变成能溶于水的异构体,通过尿液排出体外。新生儿黄疸也有少数是
疾病引起的,例如由于胆道闭锁,胆红素无法排出去(粪便因为不含粪胆
素,是白色的),像这种情况,就要进行手术。
可见绝大多数的新生儿黄疸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对人体是无害的,不
需要任何治疗就会消退。但是国内一些医院为了创收,夸大新生儿黄疸的
严重性,要求住院治疗,有的医院甚至80%的新生儿都为此住院治疗。如
果是光疗倒也罢了,却要用药。对此没有西药可用,于是中药就派上了用
场。中医认为新生儿黄疸是“热毒”或“寒湿”所致的疾病,传下了以茵
陈为主的“退黄”药方。但是给新生儿灌药汤毕竟不方便,就改用中药注
射液做静脉滴注,用得最多的是据称能“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
“茵(陈)栀(子)黄(芩)注射液”。
有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临床试验证明这些药物真的能帮助新生儿去除
胆红素呢?没有。由于新生儿黄疸绝大多数能自行消失,所以造成了这些
药物能够“退黄”的假相。进入体内的药物要由肝脏、肾脏来解毒,而
新生儿的肝、肾功能不完善,更容易受到药物的损害。中药的副作用由于
缺乏科学研究,大多不明确。而且,中药注射液的化学成分极其复杂、杂
质非常多,直接注射到血液中,很容易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乃至死亡。
最近报纸报道陕西一家医院用茵栀黄注射液给新生儿“退黄”,有4
名新生儿发生不良反应,其中1名死亡。其实使用茵栀黄注射液出现不良
反应算不上新闻,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医学期刊上有大量报道,1994
年就有过敏性休克致死的案例。有人也许觉得药物出现不良反应不值得大
惊小怪,问题是这个药物根本就不该用,因此出现的每一起不良反应、每
一起死亡都是可以避免的悲剧,新生儿成了医德沦丧、利欲熏心的牺牲品。
2008.10.27.
(《中国青年报》2008.11.5)
(XYS20081105)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Wednesday, October 29, 2008
超实用!盐的50个经典妙用! ZZ
千万不要小看那一袋不起眼的盐,它除了是调味圣品外,还有好多妙用,看了保证你受益匪浅!
1、用食盐涂抹鱼身,再用水冲洗,可去掉鱼身上的粘液。
2、削好的鲜菠萝放入盐水中浸一下,比较好吃。吃酸柑橙,加点盐,就不那么难吃了。
3、牛奶中少放些盐,不易变坏。
4、盐炒后放入醋内,醋不发霉。
5、切鱼时,蘸一点细盐在手指上,可减少粘滑难切的困难。
6、把收拾干净的鱼放入盐水中浸泡10~15分钟,然后再用油炸,鱼块不易碎。
7、有些菜叶上带有许多小虫,用清水不易洗净,如放在2%的食盐溶液内浸洗,菜上的小虫即会浮在水面,易于清除。
8、发好面后,以盐代碱蒸馒头(500克面放5克盐),馒头又白又鲜,营养破坏也少。
9、煮蛋时在热水中加些盐,煮熟后在冷水中略浸,可很快剥除蛋壳。
10、在萝卜、苦瓜等带有苦味或涩味的蔬菜切好后加少量盐渍一下,滤去汁水再炒,可减少苦涩味。
11、在煮菠菜等绿叶菜时,如果菜叶变黄,可加少许食盐,菜叶即可由黄变绿。
12、做甜食时,加入占糖量为1%的食盐,成品的味道会更加甘美。煲好糖水,加几粒盐,喝着也更觉香甜。
13、热剩饭时,在饭内加少量食盐,可除去饭中的异味。
14、发好的海蛰皮,一时吃不完,可浸在盐水里,防止风干后,无论怎样泡,也嚼不动。
15、将冰冻的鸡、鱼、肉等放进淡盐水内解冻,不但解冻快,而且成菜后鲜嫩味美。
16、在煮豆腐时,如果煮的时间太久,豆腐会变硬,失掉原有的风味,如果事先添点盐,豆腐就不会变硬,而且滑嫩好吃。
17、煮面条时,在汤里先放盐,面条就不会煮成烂糊,而且风味更佳。
18、蒸的剩饭,和新煮的饭,味道迥然不同,要想清除饭“蒸”的气味,可在蒸水里加一小茶匙盐。这样蒸出来的和刚煮出来的饭一样好吃。
19、鱼放在冰箱中储存时,常会变得太干,放置在盐水中冰冻,可防止发干。
20、豆腐干、豆腐皮等豆制品含有豆腥味,若用盐开水浸漂,既可去除豆腥味,又使豆制品色白质韧。
21、煲好糖水后加几粒盐,喝着更觉香甜。
22、鱼放在盐水中冰冻可防止发干。
23、喝点淡盐水,可以治喉咙痛,治牙痛。
24、经常用淡盐水洗头发,可以防止脱发。
25、误食有毒物质,先喝点浓盐水,可以解毒止痛。
26、鲜鱼、鸡鸭内脏先用盐水搓再水洗,能除泥腥和臭味。
27、壳破了的蛋,放在盐水里煮,能防止蛋白流出。
28、牛奶加点盐粉,可以保持数日不腐。
29、感冒、肚痛,喝点淡盐水好。
30、鲜花枝插在盐水里,可九日不枯。
31、用掺点盐的柠檬汁来洗刷金属器具,可以复光。
32、买的瓷碗、瓷杯,先放在盐水里煮过后不容易破裂。
33、洗涤有颜色的衣服时加点盐,可以保持颜色鲜艳。
34、在煤油里加点盐粉,点燃后既省油又少煤烟。
35、用浓盐水喷洒木炭,木炭燃烧时热量增大、烟气少,可以节约三分之一的木炭。
36、把菜刀、剃刀等浸泡在弄盐水里10分钟后再磨,既省力又易锋利。
37、镇咳:饮用1:100的盐水,可缓和咳嗽。
38、治灼烫伤:将伤处浸泡盐水中或用盐水洒上伤口。
39、防止抽筋:手脚抽筋而发冷时,可将盐炒热,用布包裹后,在四肢来回擦拭数次。
40、防止喉咙沙哑:唱歌前喝一些盐水,则可防止喉咙沙哑。
41、刷牙洁白:用盐水刷牙,可使牙齿坚固洁白。
42、点蜡烛时,在灯芯周围放上盐,可使烛油不往下滴。
43、鲜姜洗净埋入盐内,可保持新鲜。
44、新买泡沫塑料鞋,放盐水中浸泡半日再穿,不易裂断。
45、炸食物时,在油里放点盐,油不会外溅。
46、将葱白捣烂绞汁,在晚上用盐水洗涤鼻腔后,以棉球蘸汁塞入鼻内,治急慢性鼻炎。
47、吃地瓜,很多人会出现肚胀、烧心等现象,蒸煮地瓜前加少量盐就可防止。
48、有些瓜果蔬菜要生吃,用淡盐水浸泡20分钟可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是淡盐水哟,可别腌上。
49、野外烧烤时,在木炭上撒些盐水,干燥后燃烧可耐久。
50、用搪瓷杯泡茶,时间长了杯里会有一层深色茶锈,茶锈不宜用水洗掉,但用湿布蘸些细盐就会擦掉。
读《我为什么用中药》的困惑 zz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读《我为什么用中药》的困惑
作者:天狗吃月
经常看新语丝上的文章,对中医药引起的争论也感觉是如火如荼。本人因为
更多的接触现代医学知识,所以对中医药确实没什么了解。恰如人们所说的,就
算一个人再怎么具备现代知识,也不可能逃避传统祖国医学对你的影响。不知不
觉中,你就对中医药产生了一点点信赖。这种信赖产生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
是老话说的病急乱投医和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弱点。比如说,如果西医大夫敢于
拍胸脯保证说我用西医的办法可以百分百治愈你的疾病而且无任何后遗症,那病
人一定愿意相信。中医(也许不是正规的中医院所倡导的)给人的印象就是能治
愈疾病。常见的说法就是中医治根,西医治表。姑且不论中医治根理论的不系统,
单是敢于说出来的勇气就足以吸引患者的眼光了。最近中医领域所倡导的治未病,
其实也是一种寻根的策略,借以吸引广大老百姓。在如此历史的现实的环境熏陶
中生活的老百姓,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被唤醒。
《我为什么用中药》一文其实就是描述了当代中国活生生的景象。大夫都知
道中药(也许不是全部)是骗人的,但是为了照顾病人的情绪,医院的情绪,甚
至自己的情绪而违心的开出了中药。我甚至开始怀疑一种也许普遍存在于西医大
夫的心理暗示:用了几千年的东西了,总不至于说没用就没用了吧。退一步讲,
就算没用,也不至于有害吧。我也怀疑这种心理暗示其实存在于病人和医生心里。
最近有机会接触到了“麝香保心丸”这个中成药。作为辅助治疗心肌病的中
成药,由北京某大医院著名西医大夫开出。出于小心起见,我仔细翻阅了方舟子
博客中所列的中药常见有毒有害物质,发现该药含有可能导致肾损害的成份。为
了更进一步摸清情况,我有搜索了大量的网页,发现人们或者专家们对该药是否
可长期服用的态度居然与新语丝上人们对中药的态度惊人的一致。有意思的是,
对于该药治疗冠心病的功效却是一边倒的。在若干国家级的刊物上还发现了多篇
被研究人员视为生命的八股论文。这就奇怪了,在是否长期服用方面,至少有
30%的人认识到长期服用有害,但是在是否治病上,却取得一致意见。事实上,
仔细看搜索的结果就会发现,权力机构在推广该药上下的力气主要体现在了众多
的搜索结果上。我相信就算有反面的声音,恐怕也早被覆盖了。另外,就算方舟
子的博客列出了这些有毒有害的物质,但是中医理论还有一个相生相克的道理。
连我自己都很难从自己脑中驱赶走那种“可能通过相生相克,相互反应,有毒的
也会变无毒甚至有益的”想法。如果是从理智出发,我却情愿相信有毒的东西就
算怎么匹配,恐怕还是有毒的。因此,试想我自己经历的这种激烈的思想斗争,
我都不敢想象中国人要用知识把自己武装到什么水平才能真正跳出中医药的迷局。
其实,到最后我也很难说自己究竟对中医批判了多少。
(XYS20081028)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我为什么用中药 zz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我为什么用中药
槛外人
作为一个现代医生,我为什么要用中药?
一 我学过中医,本科教材有中医,我学得不错,国家也强调中西结合。
二 中医使用方便,中医特点正如某句广告词:急你之所急,想你之所想。
三 人民群众欢迎,你不用,说明你无能,水平低。
四 我的老师们--对不起,中国人喜欢称之为师父的人要你用中药,并说
它好。
五 中药可带给我实际的好处。
六 中医无所不能,西医太笨拙。对病人或家属解释,中医如鱼得水,治疗
方法多,说服力强。
作为一个现代医生,我又对中医药很反感,不是心血来潮,也不是受到什么
蛊惑。却是多年临床实践的结果。当看到因中署奄奄一息的病人躺在急救室,家
人还说要找中医拔莎,不肯接受打针输液时,我心里急得骂娘,还想打家属。过
后又想这就是中医文化呀,小医生有点无能为力。没事时也和一些西医生交谈,
大家似乎很不以为然,反倒是和学中医的谈起来有点投机,而老百姓可能反齿相
叽。在“师父”面前就只有挨骂的份。于是少时看到过的事现在还听说,落水的
人不是立即人工呼吸,而是放在黄牛背上溜达。得癌了不是争取早手术而是吃中
药,说哪哪有个治癌的老中医。肚子痛还有“火罐”,小孩营养不良,中医所谓
的“走家”,有的还烧着“灯火”。做完手术的病人,恢复期要营养,中医却这
个补那个发的,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用,搞得医生要做好多说服工作.....讲不
完的中医故事。
结识《新语丝》,通过学习,对中医荒诞的理论有了更深的认识,当了好几
年医生能自已做主了,也能跟“师父”级的人说中药是扯蛋的话了,然而时不时
我还用中药,绝不是为了好处,手术禁食的病人,术后口里有痰,甘草合剂对付
着用,都说有用不是吗。胆道梗阻的病人,结石也好,胰头癌也好,西医除了手
术解除梗阻好像没有好办法,听说茵枝黄降黄疸好,本来不想用,但病人皮肤骚
痒得很,也就用了。人不能生活在真空中,确实每个人都应该尽力而为,但国家
如果没有大的方向上的指引,一味说小医生们不是人,是猪脑,没有实际意义,
医生们也很无奈。
(XYS20081026)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幸亏我及时的护住了脸 zz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幸亏我及时的护住了脸
作者:forestl
下班回家还没坐定,老婆她妈冲上来大叫,看没看半岛,治湿疹的苗岭洁肤
霜被曝光了!我立马飘飘然了,对老婆说,哼哼为了庆祝我立了大功,今天你刷
碗!
第一次听说这个药是几个月前我上班的时候老婆突然打电话给我让我去买的
(她在家休产假),说是刚上网查了纯中药治疗小儿湿疹的,好多妈妈都用,很
有效。当时我们家孩子也就刚过满月,湿疹极其严重,脑门上都流脓水了,干了
后一揭就连头发带下来,甚是可怜。能治湿疹我自然高兴,可一听是中药,凭我
多年上新语丝的经验,8成有问题。
于是马上上网查,果然在众多妈妈中间口碑极好,但因为我抵制中医中药,
所以还是不相信这个"苗族瑰宝、草药奇珍"的东西。于是接着搜,输入关键字"
苗岭洁肤霜 假""苗岭洁肤霜骗",哈哈,这下出来了。有人质疑他的批号--卫生
许可证黔卫消证字(2005)第037号,这手厉害,"药"不是也就罢了,它
连个"健"也不是,"食" 也不是,居然是"消"字,这消毒用的卫生液也敢抹脸?
赶紧给我老婆打电话,我说你再上网看看有没有好用的西药,有激素也没关
系,我们少用,但是这个中药坚决不能买了。费了一番口舌后,终于又接到电话
了,给了我两个名字尤卓尔和艾洛松。我再查,好歹网上有说明书,怕有依赖就
少用点儿,小孩都痒痒死了,不管了。
下了班就去燕儿岛路的药店,我问售货员有没有治小儿湿疹的药,立马给我
拿出来一盒说是中药制剂不含激素云云,我赶紧掏出纸来说,这两个药你有哪种?
人家一脸的鄙视道,都知道药名还来问!
终于拿到传说中的艾洛松了,一看Schering-Plough(先灵葆雅),就更增加
了信心。这时售货员开口了,这药有激素你们敢给小孩用?我说,我们家都不吃
中药的,这个小心点没问题。给了钱就走了,几个售货员一脸的诧异--今天碰见
个彪子。
艾洛松的确管用,第二天基本上肿的地方就下去了,老婆在饮食上再注意一
些,孩子的湿疹慢慢就好了。不过它的剂量很小只有5克,如果孩子湿疹非常严
重的话,10克的尤卓尔也不错,价钱稍便宜些,能抵挡一阵子,就是要注意点儿,
一旦有好转就停药,主要还是妈妈吃的方面要注意,尤其是蛋白质的摄入,我老
婆那阵子一天吃9个鸡蛋黄,所有的鸡蛋清都归我了。
为了写这篇,今晚上网看了看最近的消息,苗岭洁肤霜一负责人开始苍白的
辩解了,看看人家怎么说的。
========================
苗岭洁肤霜怎么会有激素成分呢?"这是我们公司内部产生矛盾引起的。"王
英说,前段时间,因公司股权变更引起了该公司一名负责人苏某的不满,苏某就
指使他人在苗岭洁肤霜中添加了激素丙酸氯倍他索,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故意辱
骂、恐吓威胁记者。"我们已经就此事报了案。"
========================
这么低级的谎言也好意思说出来!我把能找到的证据贴在这儿。
========================
该公司所在地凯里市的工商局:
该局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我们曾经在2006年4月对苗岭产品进行
过送样化验,贵州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检测发现其中含有多种激素。你们最好
不要让孩子用这种产品。"
卫生局:
贵州省卫生监督局获悉,黔东南州苗岭苗族医药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苗岭鼻
通生态液的卫生许可证号实为"黔卫消证字(2004)第065号",目前该批
号已因调整监管与许可范围被贵州省卫生监督局注销,而该企业生产的苗岭洁肤
霜实际卫生许可证号为"黔卫消证字(2004)第080号",目前该产品的批
号也因擅自改变产品配方被注销。"我们正在对该公司在产品中添加激素的行为
进行处罚!"该局的一位工作人员说。
========================
苗岭鼻通生态液,苗岭前列痔康生态乳膏,苗岭一贴疏通膏药,苗岭妇洁生
态乳膏,苗岭足爽生态乳膏,所有这些产品都印着跟苗岭洁肤霜一模一样的批号
--卫生许可证黔卫消证字(2005)第037号,你们公司的苏某好厉害啊,
不但会掺假药还会印假批号?而且还是从06年就开始干了,所谓的"前段时间"
可真长!
说是纯中药,药效不够拿西药凑,这是绝大多数中药惯用的伎俩,里面的中
药成份多半是安慰剂的作用,真正起作用的还是西药。中药这种东西是应该进博
物馆的,它可以作为文化加以保留,但是千万不要跟科学沾上边自取其辱。还是
老方说的对,中医药唯一的出路就是"废医验药"--废掉虚妄的理论,验证有效的
成份。
苗岭洁肤霜添加高强激素的副作用已经出来了,女婴假月经,激素依赖性皮
炎,甚至股骨头坏死。唉,老百姓啊,最擅长的是跟风,最缺乏的是思考,长久
以来的文化造就的百姓习惯,太难改变了。
写到这儿,不禁想起来周星星的那句台词,幸亏我及时的护住了脸,英俊的相
貌才得以保全。。。
10/27夜,于青岛
(XYS20081028)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亲历中医的故事 zz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亲历中医的故事
作者:黄勇
新语丝上关于中医的讨论可谓洋洋大观了。我也说几件与自己有关的中医的
故事:
1.是我妈妈亲口告诉我的。我妈妈60年代初生我姐姐,那时住在农村,生产
无法送医院,由村里的“赤脚医生”负责接生。我妈头胎有些难产,赤脚医生束
手无策,急得团团转,后来急中生智,竟猛拉书桌的抽屉,反复不停地拉开又关
上。大家均不知何意,医生解释说:“抽屉拉开关上这么顺利,此助产之法也。”
2.自身的亲历。我耳朵有些背,从小如此,但自认为并不严重。爸爸妈妈也
有些觉察,就带我去村卫生所去看医生,当然是抓中药。其中有一味中药我记得
特别清楚,那就是“苍耳”。因为这一味药店里不给配,得我们自己去采。还好
这东西我们那遍地都是,不必象当年鲁迅那样,为了成对的蟋蟀或经霜三年的甘
蔗而奔忙。但煎出来的药是极苦极苦的,一边吃糖一边喝药,都喝不下去。我只
好偷偷地倒掉。这大概是70年代中期,浪费了父母辛苦挣来的钱,真是罪过。
后来我查百度百科,介绍苍耳子可入药,说其幼苗有剧毒,但未见可治“耳
聋”的记载,大概是乡村土医附会用苍耳来治我的耳聋了。维基百科则说:“本
植物有毒,种子有剧毒,能使家畜,如猪, 羊等死亡。人类误食死亡早已列为法
医案例。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报导,1960~1962
年自然灾害期间的饥荒中在河北省农村曾发生采食苍耳籽中毒202起,中毒30119
人,死亡405人。但至今在中国苍耳子仍然被中医药广泛使用,无视其毒性。”
3.是发生在我弟身上的事。我比他大五岁,所以记得相当清楚。他小时有
“脱肛”的毛病,找医生看,认为多吃猪屁眼(肛门)能治。那时要找猪肛门可
不是易事,至少比我的“苍耳”难多了。我妈一听到某地宰猪,必会前去索要。
一年下来,我弟可能也吃了不少,到现在,我们都经常调侃他是“吃猪屁眼长大
的。”
中医牵强附会之能事,由此可见一斑。
(XYS20081028)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科学史上著名公案——神秘的N射线 zz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按:以前写过一篇《神秘的N射线》,限于篇幅写得较简略。这篇
做了一些补充。)
科学史上著名公案——神秘的N射线
·方舟子·
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和化学家、193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欧文·朗
缪尔在1953年发明“病态科学”一词,指科学家一厢情愿地研究一种
不存在的自然现象,由于过分强烈的主观愿望而相信虚假的结果(参
见《科学史上著名公案——神秘的有丝分裂射线》,本版2008年5月
12日)。他举了科学史上的几个例子,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N射线的
“发现”。不过,这并非一个简单的病态科学事件,它有着比较复杂
的政治、文化背景。
故事应该从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讲起。伦琴的实验记录
按其遗嘱销毁,该发现的具体细节已无从确知。根据当时的资料
重建,大致是这样的:1895年11月的一天,伦琴在暗室里用黑色薄纸
板把一个克鲁克斯管(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克鲁克斯发明的一种高真空
放电管——阴极射线管)密封起来,接上高压电流,准备做阴极射线
的实验,却意外地发现一块放在旁边用来做别的实验的荧光屏发出了
光辉。在连续进行了6周的严密实验后,他认定放电管发出了一种未
知的射线——X射线。6年后,伦琴因此获得了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后来发现,在伦琴之前,实际上已有几个人,包括克鲁克斯本人,
都观察到了X射线,但都没有意识到。伦琴不仅有好的运气,更重要地
是他能把握住运气。在伦琴之后,有许多人想成为伦琴第二。其中包
括法国南锡大学物理教授布朗洛。布朗洛是个杰出的物理学家,由于
在电磁学领域的成就,当选法国科学院通讯院士并两次获得科学院大
奖。1903年,他在研究X射线的偏振现象时,遇到了类似伦琴一样的运
气。他的实验材料是一根放在密闭铁管中的热铂丝,铁管留了一条铝做
的细缝。他注意到从中射出的射线似乎能够让附近煤气灯的火焰变得更
亮,而且还能让荧光屏变得更亮。他认定这也是一种未知的新射线,取
名N射线,以纪念他任职的大学。
布朗洛很快又发现很多材料都能天然地发射N射线,比如石英、大多
数的金属,但是不包括木头。太阳也能发出N射线,而且还能储存在某些
材料中。把一块砖用黑纸包好在太阳下晒一会,就能让它持续不断地发
出强烈的N射线。就像光透过玻璃三棱镜发生折射形成光谱一样,让N射
线透过铝质三棱镜也会形成频谱,虽然看不见,但是可以用一块特制的
荧光屏检测出来。布朗洛还发现N射线能够奇妙地增强人的视力。
这种射线看来要比X射线神秘得多,也重要得多。布朗洛迫不及待
地发表论文宣布其发现,在三年内发表了26篇相关论文和一部著作。其
他法国科学家也纷纷跟进,到1906年时已有120多名科学家发表了近300
篇研究N射线的论文。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贝克勒尔也凑这
个热闹,写了10篇有关论文。最神的是布朗洛的同事、南锡大学医学院
生物物理学教授查彭蒂尔,他发现兔子、青蛙、人体都能发射很强的N射
线,而且N射线不仅能增强人的视力,还能增强嗅觉、味觉和听力。这种
“生理射线”还能通过电线传导。查彭蒂尔为此发表了38篇论文,光是
1904年5月一个月就发表了7篇有关论文。
但是德国、英国的物理学家们却无法重复布朗洛的发现,不免心
存疑惑。这些“失败者”中包括著名的物理学家 英国的开尔文勋爵、克
鲁克斯,德国的鲁本斯、卢默尔。特别是德国物理学家鲁本斯,曾被德
国皇帝要求重复出法国人的发现,花了两周时间也一无所获。1904年,
恰好以善于揭露伪科学著称的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约翰斯·霍普金斯大
学教授罗伯特·伍德到英国参加会议,与会者便请他去布朗洛实验室看
个究竟。伍德建议鲁本斯去做调查,但鲁本斯觉得还是伍德去比较合适,
因为布朗洛曾彬彬有礼地回答过鲁本斯的许多问题,拉不下脸来戳穿他。
1904年夏天,伍德拜访了布朗洛实验室。布朗洛热情地向伍德演示
N射线实验。这些实验都是在暗室中进行的,这就让伍德有了恶作剧的
机会。在第一个实验中,布朗洛用N射线源对准电火花,声称这使火光
变亮,然后用手遮挡N射线源,声称火光又变暗了。但是伍德都看不出
亮度有变化,提议由他用手来遮挡N射线源让布朗洛观察火光亮度变化。
伍德后来向英国《自然》杂志报告说,他的手根本没有动弹,布朗洛却
一会说亮了,一会说暗了。
第二个实验是布朗洛把一把锉刀放在眼睛旁,声称锉刀发出的N
射线使得他的视力增强,能够看清远处夜光钟的指针。伍德提出替他
握锉刀,偷偷地换成木头尺子,按布朗洛的说法,木头不能发出N射线,
但是布朗洛同样声称看清了指针。第三个实验是N射线的折射实验,布
朗洛准确地从屏幕上一条条读出了N射线的频谱,他不知道的是,伍德
早已偷偷地把铝质棱镜拿走藏到兜里,N射线根本不应该发生折射!
有的文献说,在伍德向外界公布了这些实验结果,证明了N射线
纯出想像之后,布朗洛就身败名裂,甚至发疯而死。其实布朗洛在那
一年再次获得了法国科学院的大奖,到1910年才因到了退休年龄而退休,
并一直活到1930年,享年81岁。其间他还在著书立说、发表演讲,丝
毫没有发疯的迹象——当然,他一直坚持认为N射线是真实存在的,
只是太过微妙,不能用简单的实验来验证。为了证明N射线是客观存在
的,布朗洛在书中出示了似乎很客观的证据:有照片为证,N射线让电
火花变亮了,在照片上,有N射线的比没有N射线的要亮得多。但是这
很可能是两张照片的曝光或显影的时间不同导致的。
布朗洛看来是很真诚地相信他的发现,而不是有意造假。科学史
上类似这种由于强烈的主观偏向而自欺欺人的例子屡见不鲜,但是为
何有如此多的训练有素甚至声名卓著的科学家都在这一事件中跟着晕
头转向,却是一个比N射线更神秘的谜。他们以法国科学家为主。在
19世纪下半叶,法国已丧失了世界科学中心的地位,落后于德国和英
国。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大败,向德国割地赔款,更是沉重打击
了法国人的民族自尊心。也许,正是在赶英超德、振兴法国科学事业
的爱国激情的驱使下,法国科学家浮躁地抛弃了一些基本的科学原则,
结果却沦为国际笑柄。
这个事件经常被有些反科学人士拿来证明科学研究并不像人们
设想的那么客观,科学结论是靠不住的。其实它恰恰说明,虽然再著
名的科学家也有可能犯错误,但是科学却有能力自我纠正错误,关键
在于如何严密地设计控制实验,避免主观偏向而获得客观的结果。毕
竟,否证N射线的也是科学家,而伍德的“恶作剧”实际上是在采用
一个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排除主观偏差:盲法试验。
2008.10.15.
(《经济观察报》2008.10.27)
(XYS20081028)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Sunday, October 26, 2008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原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
在《史记·孔子世家》里,提到了孔子之前的卫国之行,孔子“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
大致翻译一下这段话,当代全国教育劳模孔老先生受卫国国君的邀请,来到了卫国参观学习休养。但在这期间,孔老先生突然发现自己被涮了,人家根本是拿他的身 份来炫耀自己抬高自己而已,并不是真正支持他来这教化卫国民众的。尤其是那个卫灵公的老婆,为了抬高自己的身望,公开炫耀,贬低了孔子。孔老先生很郁闷, 收拾行李就离开了卫国,离开之后,心情平复了,想起卫国公老婆那种仗着得宠、骄横跋扈乱政扰民的烂事儿,就发了感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 远之则怨。”
看看孔子的卫国之行,一切都明白了,他这话断不是发神经突然开骂起包括自己老妈在内的所有女人,而是有一个特指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卫灵公那位老婆南子等人。
以上内容节自虫虫的博客文章,我觉得很有道理,死读书,断章取义,误导了国人数千年.
Friday, October 24, 2008
老中医的“病历笑料” zz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老中医的“病历笑料”
作者:王其学
写病历,是西医的必修课,也是十分重要的病案纪录。50年代,刚走进医院
的中医老先生们,也是必须写病历的。他们本来不会写病历,却凭着五行生克的
老一套,凭了一点点私塾底子,对写病历不屑一顾。于是,就闹出笑话来。且看,
济南一位中医老先生书写的病历:
“患者不懂科学原理,随便玩弄炸药,只听轰隆一声,鲜血四溅。当即,其
父组织人力,四人抬八人轮换,一人手提马灯,摇摇晃晃直奔我院。一进门,患
者疾呼:不打针!不打针!”又“转西医外科是也!”
看!老中医写得多么有文采呀!
可是,绝对不行!既没有主诉,也没有现病史,没有症状体征和时间描述,
更没有检查记录,那些对病人如何入院的情景描写,脱离了医学范围,毫无临床
意义。于是,成为当时济南医务界纷纷传扬的笑料。
从《黄帝内经》到《温病条辩》,所有中医学的典籍上,都没有写病历的格
式要求,那老中医先生,怎么能会写病历呢!怎么能不闹出笑话呢?尴尬!这位
老中医真尴尬!
到了现在,“中医”都写“病历”了。但这些“中医病历”,从格式到内容,
从诊断到治疗,都是西医的理念和词藻,最多是多余的坠上一句舌苔、脉象。所
不同的,一是不如西医的病历规范,二是使用了西药加中药。所以,现在的所谓
“中医”,都不是真正的中医,而是一些“二流西医”。
(XYS20081020)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对受精过程的更正 zz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对受精过程的更正
寻正
我在《也谈龙凤胎》中说,“卵在人体排在盆腔,必需通过输卵管到达子宫,
完成受精,如果卵细胞 还没到达子宫,等不及的精子冲过来让它受精了,在输
卵管着陆,甚至在腹腔里孕育起来,就是宫外孕或者异位妊娠了。”其中对受精
过程说法有误,受精不在子宫 内完成,而是在输卵管完成的。
男性一次射精含有精子数上亿,但能到达输卵管的只有几十个,精子能够在
女性生殖道内成活较长时间,在到达输卵管后会有约有2-3天,在输卵管及子宫
中精子最长成活时间有7-8天。而卵细胞排出后,经输卵管倍伞进入输卵管后,
至多成活1天,如果没有受精,则会解体被输卵管吸收。如果受精了,受精卵会
持 续分裂,同时向子宫内移动,在3天后移出输卵管,然后再花3天多移动到适
当部位着床植入,也就是说受精卵要在受精后大约1周才植入子宫内膜。
精子的移动速度可以达到几毫米每秒,但进入女性生殖道的精子要15分钟才
能到达输卵管,由于精子及卵细胞的生存时间差异,在女性排卵的前1周与排卵
后2天内易于受孕,构成避孕的风险期(其它时间则是安全期)。
受精卵如果移入子宫受阻,就会产生宫外孕,因为无论受精卵是否到达子宫,
在6天后都开始植入,而受精卵有很强的侵入能力,未到达子宫的就产生了异位
(宫外)妊娠。95-98%的异位妊娠都在输卵管,由于缺乏生产发育条件,绝大部
分异位妊娠胚胎都会发生流产,半数的异位妊娠不需要医生干预而自然消散,
但异位妊娠会对输卵管产生破坏,导致以后孕育的困难,更易产生异位妊娠或者
不育,据估计,每次异位妊娠导致将来异位妊娠风险增加10%。异位妊娠如果侵
蚀 了血管,会成局部破裂失血,如果是较大的血管,则有生命风险,这是异位
妊娠造成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
异位妊娠主要是由于输卵管有局部异常,比如炎症遗留下来的瘢痕等,有的
人群发生率较高,一般估计每130次妊娠就有1次异位妊娠。女性盆腔或者生殖系
统感染性疾病如果影响到输卵管,可能会增加异位妊娠的风险,所以此类疾病应
当尽早及时治疗,不可掉以轻心,留下远期后遗症。
(XYS20081022)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杀人不见血——再谈打点滴 zz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杀人不见血——再谈打点滴
白衣咸饭
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写东西,有网友在我的博克里问,为什么这么久不写了,
有什么原因吧?原因就一个字:忙。每年下半年都是妇产科最忙的时候,手术最
多,生孩子的也最多。屋漏偏遇连阴雨:全科医生31人,今年却有7位医生做起
了妈妈和准妈妈。大概是我这里近几年风水特好,人丁兴旺。去年生了5个,这5
位妈妈处于哺乳期,按规定一年内不参加值班,全部去了门诊;今年7-9月生了
4个,还有3个将在年底分娩。这些妈妈医生中,既有结婚5年未孕的“原发性不
孕”“患者”,也有失去第一个孩子后4年才怀孕的“继发性不孕”“患者”。
现在的年轻人观念比较新,既有先领证再办婚礼后按部就班怀孕的,也有先怀孕
再领证然后办婚礼双喜临门的。外加一个退休,一个病假,科室的工作真的特别
忙。原拟在国庆长假里写点东西,恰恰当晚出了个羊水栓塞的患者,抢救至今,
整个长假的5天都泡在这个病人身上。
以前在写《打针与点滴》的时候,初步介绍了一些基本的常识。本想与《吃
药》一起,构成一个整体,给读者一些知识。但由于专业的关系,在《吃药》中
对硝酸甘油为什么不能口服的道理的确交给老师了,有位网友对此提出了批评,
特此致谢!他同时指出有关描述点滴氯化钾的危险时,用语上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也同时表示感谢。说实话,写专业内的科普,得心应手。即使写得差,最多也是
写得好与不好的关系。但专业外的东西,就不同了,搞得不好就是正确与错误的
关系。好在这两处错误,还算不上是很离谱的误导。
这几天医学界很热闹,本来应该是大家热热闹闹地讨论新医改方案,献计献
策。但是很失望,我看了这部费时数年有余,调研花费不菲后整出来的一个方案,
心里就一个字:残。很奇怪的是,这种逻辑混乱、前后矛盾的东西,国家发改委
也好意思拿出来。本想花点时间提点意见,但读了几遍之后,发现像个烂尾工程,
不如时间充裕的时候直接写个好了。到时候与寻方案去竞标,说不定还会赚点辛
苦钱。我想,教给读者一些实用的知识,免得自己哪天白白地死于杀人不见血的
庸医之手,说不定还可以多救几个人。
俗话说,庸医杀人不见血。其实,这只是医疗水平低下时的一种借口罢了,
即使是用最先进的医疗手段杀人,还是会查得出来的。比如,把伤寒杆菌注射在
包子里给老婆吃,把毒蛇捉住了放在老婆经过的地方把老婆咬死,把氯胺酮放在
咖啡里冲给老婆喝,把胰岛素偷偷地加在情人静滴的液体里。。。。。。这些有
着医学知识的犯罪分子,不是都一个一个地被捉住了么?看来,真想杀人又要不
被人发现,还是有点难度的。但是,对于只想赚钱的匪医和德性低下的庸医来说,
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他们“看起来”没有婚外恋,没有直接把病人治死的目的和
动机,但却干着直接的杀人越货的勾当。我想,没有原则的打点滴就该归于此类。
点滴之所以不安全,原因之一是药液本身容易受到污染。常用的葡萄糖液、
氨基酸或其它营养液,无一例外都是细菌、真菌、衣原体和支原体的良好培养基。
有些抗生素药物也是溶解在含有葡萄糖的液体里(如静注用的甲硝唑溶液)。即
使是普通的生理盐水、平衡液,除了水和电解质外,没有什么营养价值,真菌、
衣原体和支原体都可以在内面生长、繁殖。如果这些药物在生产、包装、储存或
使用的过程中受到了污染,这些液体输入体内时,无疑就是将大量的毒素直接输
入体内。严重的会引起患者心跳或呼吸立即停止。抢救不及时或不适当时,会引
起死亡。至于不那么严重的,液体内含有低浓度的或弱致病菌的微生物,引起发
热、寒战等反应,医学上叫“输液反应”,虽然不会引起即刻死亡,但有时也会
引起严重的后果,如肾脏损伤等。
在给患者打点滴的过程中,很多医生喜欢将药物加入到液体中一起点滴,有
时甚至还不止一种药物。现代医学与传统医药最大的不同,就是对药物的单一作
用比较了解,对多种药物在一起,会产生什么反应,却所知不多。当多种药物在
一起的时候,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协同、相加、无关和拮抗等作用。由于每个病
人的病情不一样,每种药物与另外的药物在一起,到底会起什么作用,学术界研
究着实不多,只能靠收集一个一个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后,再归纳和整理,最后
得出结论。所以多种药物放在一起静滴,后产生什么严重后果,有时可以预测,
多数情况下难以预测。比如青霉素,50年代10万-20万单位的剂量,效果就好得
不得了。但现在的剂量即使用到800万单位,也不一定起效。青霉素在生产过程
中,有时是钠盐,有时是钾盐。如果是在平衡液、林格氏液这类本身含有钾离子
的溶液内加入大剂量的青霉素钾,就要考虑钾离子浓度及其对心脏的影响,否则,
稍微快点的点滴,也会引起心律不齐甚至室颤,导致患者死亡。去年闹得沸沸扬
扬的头饱类药物与钙离子一起使用,导致人死亡的事件,我想也应该归于这类。
很多人对某些药物会产生过敏反应,但是口服时,胃酸和消化道内的酶,有
时对过敏原有分解作用,所以这类药物要是口服的话,比静滴更安全。如果是直
接静脉点滴,这个(消化的)过程没有了,大量的过敏原(抗原)会在短时间内
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分为四种类型,最严重的是I型过敏反应,实际
上就是过敏性休克。青霉素的过敏、异种蛋白直接注入人体所产生的过敏反应,
都是I型过敏反应(青霉素也可以引起III型过敏反应),也就是说会使病人产生
过敏性休克。如果发现不及时,或者抢救不恰当,患者会在几十分钟甚至几分钟
内死亡。
即使点滴的药物内没有任何不良药物,没有过敏原,药物没有受到污染,但
也有一定的危险。比如滴速过快就是个杀人不见血的方法。我们人体的有效血液
循环血量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肾脏就要加快工作,把多余的水分
排出去。如果肾脏再怎么努力工作,排出尿液的速度都赶不上液体加入的速度,
这时候心脏的负担就会加重,多余的水分就会滞留在肺里,引起急性肺水肿。如
果左心室的收缩能力承受不了这多余的水分,也会发生这种情况。病人会发生呼
吸困难、嘴唇青紫,口吐泡沫。由于这个泡沫是从肺里“挤”出来的,多多少少
带有一些血液的成分,所以泡沫开始的几口多是白色的,后来因为有血的加入,
就呈粉红色了。但从心脏的角度出发,是心脏接受不了从肺内来的这么多水分,
产生了心力衰竭,所以也有人习惯上叫急性左心衰。这实际上是一个疾病的两种
不同叫法,但其病理生理过程是一样的。急性肺水肿(左心衰)一旦产生,如果
救治不及时,患者一般会在20-30分钟内死去。所以,打点滴的速度,一定不能
太快。尤其是老人、孕妇、肺部有炎症的人、心脏功能不好的人、肾功能不全的
人以及婴幼儿,滴速都不能过快。正常人滴速太快了,发生急性左心衰后,抢救
还相对容易一点,上述这些有问题的人,一旦发生急性左心衰,抢救起来非常困
难,死亡率极高。
打点滴的时候往往不止打一瓶,有时要换药。在这个过程中,有时不小心,
或者半夜里护士看不清楚,手脚又不麻利,结果有空气进入到了点滴液体的管子
里。如果气体很少,关系不大。气体多了,一旦慢慢地进入血液内,就会引起空
气栓塞。会不会致死,学术界尚有争论,但国内的确有因此而打官司的。其实,
预防空气进入体内的最简单方法是在液体还没有完全滴完的时候,就把药换掉。
万一有少数气泡进入了输液管,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管子从针头上拔出来,放掉
这部分气体,当然也失去了一些药物。但从安全的角度出发,还是有必要的。
最近几天,发生在云南的“刺五加”致人死亡事件和发生在陕西的“茵栀黄”
引起的新生儿死亡事件,都是静脉注射惹得祸。这既可能有药物方面的原因(如
尚未知晓这些药物的肾毒性肝毒性等),也有可能是过敏、污染甚至注射过快引
起的。总之一句话,静脉点滴注射药物与肌注、口服相比,后二者的安全性要大
得多。但非常遗憾的是,国内的口服药物的价格比注射药物要便宜很多倍。生产、
流通环节在片剂上赚的钱很少。到了医院,护士给病人打针是要收费的,但给病
人发药却是免费的,更不论药物本身的价格杠杠作用了。
除了经济上的考虑外,很多病人把住院、吃药、观察不当一回事。如果没有
“打点滴”,就认为你这医生水平差,怎么连“三素一汤”都不会?吵着闹着找
茬子、要出院。说实话,如果用这种标准来评价一个医生的话,我就是个地地道
道的劣医。我在写《打针与打点滴》、查有关资料时,才知道“三素一汤”成了
一句流行语。在国内医学界混了这么多年,第一次听说,也真他妈的不求上进,
算是被民科懵对了。
(XYS20081023)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高教扩招太急促?此官员也做到头了 zz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高教扩招太急促?此官员也做到头了
作者:不值
10月9日教育部关于高教扩招问题的消息发布后,媒体引申的导语是“教育
部在发布会上首次表示,1999年决定的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有的网文
则直接说“教育部认错”或“教育部终于知道认错了”。结果,接下来的自然是
教育部辟谣,控诉媒体“严重失实”。
不过,笔者读了此新闻,则是谓然长叹:此发展规划司副司长是官做到头了,
除非国务院都是些白痴在主政。在这位官员的介绍中,的确找不到任何教育部认
错的影子,倒是把问题推得一干二净:大规模扩招决策是上面国务院的事,而实
施有问题,则是下面高校的事;相反,他倒透露出,教育部当年就有稳妥正确的
扩招计划。这无异是偷偷扇了国务院一记大嘴巴。此官员智商不高,扇了顶头上
司的嘴巴还浑然不知。上下都得罪了,还能继续高升?肯定时没戏了。而媒体则
纯属自作多情,居然能读出教育部承认“扩招太急促”或“教育部认错”,也真
够白痴的。
其实,高教大规模扩招的司马绍之心,路人皆知,就是把高等教育直接捆绑
在经济增长的战车上,利用百姓望子成龙的心理为经济增长添加燃料,并为高教
庞大的官本位体制买单,而官府则坐收获经、教双重政绩。经济增长,国民收入
增加,高教扩张是一个自然趋势,但把高教作为经济增长的直接函数,一则违背
了高教发展的自身规律,二是教育的尊严丧失殆尽,三是高教的多重使命丧失,
只成了师生各自谋生牟利的工具;而在原有政经垄断体制不变,产业格局升级未
成而导致“体面饭碗”增长十分有限的条件下,其必然结果高校的腐败丛生和大
学生的就业困境,至于教育质量下滑之类还在其次。
当年专家论证大规模扩招好处,是三条,即所谓“一是宏观社会需求,二是
解决经济困境,三是走出‘应试教育’怪圈”。现在回过头来看,第一条“宏观
社会需求”完全是模糊概念。如果仅指家庭或高中生的上大学的意愿,那么这个
也是可变的,就如北欧一些国家的很多初中生并不愿意上四年制大学,而愿意上
技校之类,所以他们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或普及化并没有实现,即使实现也没有我
们这么高速。至于第二、第三条,那更是胡扯了。高教扩张决不可能是没有解决
经济困境的药方,开这种药方等于是下毒药,因为反而逼着家长们更不敢其它消
费了。而所谓“走出‘应试教育’怪圈”,结果不仅没有走出,反而越演越烈,
花头更多了;其原因很简单,如果“应试教育”存在,那根源决不在教育自身,
所以指望扩张高教来解决这个问题是缘木求鱼。可见,如果说高校大规模扩招决
策有问题,那么无良专家的胡说也是要负一定责任的。
当年高校大规模扩招,其实上层也是有担忧的,新华社还曾专门派记者登门
了解各方看法。但上层的担心是政治层面的,担忧一旦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
会不会与工农群众或下岗工人结合起来,从而来一次新的共产革命?这倒是历史
的重新回顾,也是对历史循环的担忧,更是一种黑色幽默:如此起家的政权怕如
此而失权。笔者曾告诉他们,高教大扩张三、五年内是看不出多大问题,但时间
长了必然是个大问题。至于现在的大学生是否会走与工农结合的老路而搞工农革
命,笔者则十分不以为然,因为没有这样的国际环境和思想基础了。但是,这样
的高教大扩招,的确加快摧毁了高等教育的核心精神和根本使命,使得作为社会
清流的高校,也成了弄虚作假、坑蒙拐骗、各种腐败、虚伪无耻、求官逐利,及
厚黑哲学横行的沃土。
回到题目上去。但愿这位官员有雄厚的背景,不会真的因为这一发布会发言
不慎,而官至尽头。不然,熬了几十年爬到这个位置,功亏一篑,真的太亏了,
不值。当然,更希望媒体学好语文,不要随便引申。某种意义上说,此官员如果
真的功亏一篑官至尽头,也是媒体害的。不过,教育部更不应火冒三丈,怒气冲
冲,因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不定“严重失实”的媒体记者,就是你卖力执
行大肆扩招政策的产品。有因必果,只遗憾这个果不是糖果,而是石头,又主要
落在教育部头上而已,所以不必埋怨别人,是活该的。自食其果,那就自认倒霉
吧。
(XYS20081023)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愚民不止的教愚部 zz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愚民不止的教愚部
作者:西风独自凉
被讥为教愚部的教育部,最近又有两条新闻:一是要求中小学生每天集体跑
步,二是规定400名大学生须配一名政治老师。
集体跑步?中小学都设有体育课,何必脱了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原来,“冬
季长跑总里程以60公里为基数,象征新中国成立60周年”!教愚部大可给全国老
师下发一个文件:有条件的老师冬季家庭娱乐(包括但不限于接吻、做爱)以60
次为基数,象征新中国成立60周年!
如果说只想着捞政绩的教愚部官僚,硬性规定中小学生每天跑1到2千米,完
全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对学生身体的摧残,那么,给大学生配政治老师的规
定,则是一种灵魂的摧残。从里到外,从身体到思想,教愚部誓把愚蠢进行到底。
今年有4个日本人获得诺贝尔奖,至今共有16位日本科学家得了诺贝尔奖,
中国还是白板一块,原因在哪里?《美国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综合报告》显示,
当今“出产”美国博士最多的三所学校是清华大学571人、北京大学507人、美国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427人,紧追其后的还有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
学等中国大学。美国《科学》杂志将清华、北大比作“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
地”。
中国大学沦为美国博士基地的可悲境地,首要原因是中国教育偏离了现代教
育的核心价值:自由。
中国小学就有思想品德课,政治教育一直长抓不懈,结果还是造就绝大部分
大学生都是自私自利、目光短浅、精于“计算”的政治白痴,连国家与个人的关
系、民主手段的训练这些最基本的常识都不具备,政治教育可谓全面失败。据统
计,在我国的出国留学人员中,一半以上是自费,学成回国的人员不到1/3,其
中自费留学生回国率只有4%左右。北大、清华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靠奖学金自
费留学,绝大多数都是黄鹤一去不复返。
从小到大都在教育爱国,爱出一个这样的结果:在国外享受着自由民主的生
活和良好的学习与工作环境,不为国内的自由民主鼓与呼——如社会学家丁学良
驳斥一大批海外华人所宣扬的 “爱国主义”:
“他们只愿意享受中国‘国家强大、原子弹、国际地位’这些国际实力方面
给他们这样的中国人——已经成为他国公民,定居西方,但仍被白种人看作中国
人 ——所能够带来的心理上的满足,亦即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尊严和面子。但是,
他们本身却丝毫不愿意承受普通中国老百姓为支撑国家的实力所承受的可怕负担
和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尤其在道德上不能接受的是:每当普通的中国老百姓在可
怕的负担和代价的重压下发出呻吟和微弱的抗议声的时候,这些海外的爱国主义
者还要大加指责。”
现代教育除了传授科学知识和工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由思想、独
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教愚部在这方面得分为零,爱国
主义教育得分为负。祖国是地域、文化、民族方面的概念(相当于英文的
Country或Nation);国家只是一个工具,是政府(相当于英文的 Government)。
古人就有亡国与亡天下之分,教愚部却把二者混为一谈,从小学到大学的教材都
在令人发指地愚弄学生。
国家是怎么来的?人们出让自己的一部分自由构成了国家存在的基础,组成
了国家的刑罚权。只有人才是目的,国家不是目的而只是工具的本质,决定了它
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只能来源于捍卫、保护人的自由、财产等各项权利。因此,爱
国就是让祖国免受政府的伤害才能够成为金科玉律。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贵州黄平县不少中小学生在公路沿线行走时
遇见车辆,都要停下脚步敬礼。当地教愚部门称,这是在全县范围内推广的礼仪
方式,全县所有中小学生都会向过路车辆敬礼,一是表示对驾驶员的尊重,二是
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看罢这条新闻不由令人悲从中来,半个多世纪之前就说中国人站起来了,结
果还是在心理上不断地向强势、权威下跪。
黄平县的教育部门在全县范围内推广遇车敬礼的礼仪方式,直接毒害学生幼
小的心灵,带给他们强烈的心理暗示:要想获得交通安全,就得向强势一方表示
尊敬与服从,而不是通过加强安全教育、整治交通状况。韩寒认为学生是“是被
利用了,用于旅游业和招商引资,小学生只是代替当地政府表达对来贵州旅游或
者投资的人们的欢迎,让人们感到‘感动’和‘尊贵’”。
对驾驶员表示尊重?文明社会,尊重从来是相互的,而不是单向的。就交通
文明来说,机动车处于强势地位,理应对行者礼让三分,因为任何驾驶员都有步
行的时候。
防止安全事故发生有多种多样合法、有效的途径,遇车敬礼将行者的安全建
立在驾驶员感动的基础之上,既不治标,也不治本,只是让学生人格不断矮化、
在心理上就与大写、独立、自由的现代型人格绝缘。
膝盖的弯曲和下跪,以及遇车敬礼,都是心灵没有独立与自由的投射,一个
心灵上没有站立起来、举案齐眉的思想侏儒,怎么可能会有发散和创造性思维,
怎么可能会有勇气去触摸人类智慧的颠峰?
不知道,教愚部还要误国误民到几时,随着体制内部健康力量与民间启蒙力
量的成长,原地踏步、黔驴技穷、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教愚部越来越不得人心,此
番出台的“学生集体跑步”和为大学生配备政治老师,以及地方教愚部门推行的
“遇车敬礼”招致报纸、尤其是网络迅猛的批评即为明证。
(XYS20081023)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鳄鱼的眼泪 ZZ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鳄鱼的眼泪
·方舟子·
古代西方传说鳄鱼在吃人时会流泪哭泣,因此有了“鳄鱼的眼泪”这
个谚语。对此的描述最早见于英国学者、神学家亚历山大·尼卡姆写于
大约1180年的博物学著作《物性论》和方济会修道士巴塞洛缪斯写于1225
年的百科全书《事物本性》。一百多年后,1356年左右出了一本讲述东方
见闻的《曼德维尔游记》,以亲身经历叙述鳄鱼边吃人边哭泣,这本书风
靡一时,使得这个传说广为人知。1563年,英国约克及坎特伯雷的主教埃
德曼·格林德尔第一个用“鳄鱼的眼泪”一语来比喻虚伪。
和其他传说一样,这个传说在流传中起了一点变化。1565年,英国著
名黑奴贩子、航海家约翰·霍金斯声称他及其水手在加勒比海诸岛的河流
中看到许多鳄鱼,它们发觉附近有猎物时,会哭得“像一个基督徒”,把
猎物吸引过去乘机逮住。按这种说法,鳄鱼流泪不是假慈悲,倒是诱捕猎
物的诡计。这个说法稍后被英国桂冠诗人埃德曼·斯宾塞用在其著名史诗
《仙后》(作于1590年)中,用一整段描述这一情景。进而莎士比亚在
《奥赛罗》(约作于1603年)中控诉女人惯用鳄鱼的眼泪达到邪恶目的
(“啊,魔鬼!魔鬼!如果大地能被女人的眼泪受孕,她流下的每一滴眼
泪都会证明是一条鳄鱼。”)。有这两位大作家引用,再加上鳄鱼凶猛的
形象和眼泪的强烈反差,从此这个用语不传遍全世界也不可能了。
生物学家们当然不会相信鳄鱼真的会装哭。有的干脆认为鳄鱼没有泪
腺,不会流泪:鳄鱼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中,眼泪能有什么用呢?上个世
纪早期有个科学家用洋葱和盐擦鳄鱼的眼睛,发现它们不会因此流泪,似
乎支持这个说法。但是鳄鱼是有泪腺的,人们在野外和公园中有时能看到
鳄鱼的确会流泪。海龟也会流泪,生物学家早就发现那是眼眶附近的盐腺
在排泄体内多余的盐分。于是生物学家难免会猜测鳄鱼的眼泪也有这个作
用。这个猜测很合情合理,毕竟,鳄鱼和海龟都属于爬行动物,身体结构
和功能上应该很相近,而且有些鳄鱼(湾鳄和窄吻鳄)生活在河流的入海
口,也需要排出从海水吸入的盐分,在鳄鱼身体表面看不到有别的液体排
出,眼泪就是个很好的候选。
但是这只是猜测。到了1970年,才有生物学家去检测鳄鱼眼泪的成
分,发现海湾鳄鱼在海水生活一段时间后,其眼泪的含盐量有所增加。这
似乎证明了鳄鱼的眼眶有和海龟一样的盐腺,被写入动物学专著和教科书。
但是另一方面,这个实验表明鳄鱼眼泪的含盐量比海龟、海蛇等海洋爬行
类的盐腺分泌物的含盐量明显要低,因此也有生物学家(包括做这个实验
的人)认为它其实否定了鳄鱼眼眶有盐腺的假说。
这场争论在1981年结束。那一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塔普林和格里格
注意到湾鳄舌的表面会流出一种清澈的液体,怀疑这才是鳄鱼盐腺的分
泌物。但是液体分泌的速度太慢,无法收集进行分析。给鳄鱼注射盐水刺
激盐腺分泌,也不成功。最后他们采用的办法是给鳄鱼注射氯醋甲胆碱,
以前的实验已表明给其他海洋爬行动物注射氯醋甲胆碱能刺激盐腺的分泌。
鳄鱼舌头上果然不停地分泌出液体,能够用针筒收集来分析钠、氯、钾离
子的含量并测定渗透压。他们同时也搜集了鳄鱼的眼泪做为比较。结果发
现这些分泌液的盐分比血盐浓度高得多,大约是其3~6倍,渗透压则是血
液渗透压的3.5倍,和海水的渗透压相当。而眼泪的盐分虽然也升高,但
只是血盐浓度的2倍左右。随后他们对鳄鱼舌头做了解剖,在舌头的粘膜
上发现了盐腺,其构造和其他海洋爬行动物的盐腺,特别是海蛇舌下的盐
腺很相似。此后其他人的研究也都证实了这个发现。
如此看来,鳄鱼是通过舌上分泌液而不是眼泪来排泄盐分的。那么鳄
鱼的眼泪起什么作用呢?鳄鱼通常是在陆地上待了较长时间后才开始分泌
眼泪,是从瞬膜后面分泌出来的。瞬膜是一层透明的眼睑,鳄鱼潜入水中
的时候,闭上瞬膜,既可以看清水下的情况,又可以保护眼睛。瞬膜的另
一个作用是滋润眼睛,这就需要用到眼泪来润滑。
鳄鱼吃东西的时候是不是真的会流泪?佛罗里达大学动物学家肯特·
弗列特去年在鳄鱼饲养场观察、拍摄了4头凯门鳄、3头短吻鳄在陆上进食
的情况,发现其中的5头的确会边吃边流泪,有的甚至眼睛会冒泡沫。它们
吃的是狗食一样的加工食品,当然犯不着为这些食物哭泣。弗列特推测这
是因为鳄鱼进食时伴随着吹气,压迫鼻窦中的空气和眼泪混合在一起流出
来。
但是鳄鱼流泪是在排盐的说法仍在科普读物、知识竞赛中广为流传。
我在《如鱼得水 咸淡自知》(本版上期)的最后顺笔提到鳄鱼的眼泪时
也未加查证使用了以前在教科书学到的说法,没有注意到那已是被推翻的
假说。言之凿凿的传说、见闻固然不足为凭,教科书也未必完全可靠。
2008.10.20
(《中国青年报》2008.10.22)
(XYS20081023)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I am so stupid
Monday, October 20, 2008
教育部认错? ZZ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教育部认错?
作者:燕子笺
在中国社会语境特别是政治语境中,政府是不会有错的,所以,我们被喋喋
不休地教导和灌输,要相信政府、相信领导云云。譬如,关于高校扩招吧,本来
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有序渐进的发展过程,这个是谁都知道的,突然的大幅扩
招必然引起相关的连锁反应,像教育质量下滑、硬件设施不足、甚或毕业生就业
困难等等。按常理说,这些必然产生的相关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也不是什么
大不了的事情,扩招虽然产生了这样那样的一些负面影响,但是它的必要性从来
没有人怀疑过,虽然扩招的时机与扩招幅度都有再商议的余地。但是有人就硬要
切断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说什么大学生就业和扩招无关的屁话,特别是教育部,
近十年来时时处处表白,用这种方式表达他们对于扩招这个政府决策的“拥护”
与“一致”,那种奴才心态一览无余。不过,前几天让人大跌眼镜,教育部竟然
承认这种联系了,有评论说,“以死硬著称的中国教育部终于低下一次高贵的头
颅”,它竟然也会认错了。
10月9号上午,教育部在发布会上首次表示,高校扩招太急促,高校扩招使
得大学生就业更为困难(http://news.qq.com/a/20081010/000628.htm)。教育
部的这一表态使得社会对高校扩招利弊的物议有了一个阶段性的结论。要教育部
表这个态还真不容易,从1999年大学扩招到现在已经过去十个年头。直至去年,
教育部长周济还死硬地说,大学生就业困难不是因为扩招
(http://news.qq.com/a/20070309/000105.htm)。
十年间,由于扩招,生源素质与大学教学质量都同比下降,同是大学生却难
以找到和过去相当的工作。应该说,这都是扩招后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必然表
现而已,不必讳言,也没有必要讳言。大众化高等教育有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质量
观,它是不能用精英教育的质量观来比较衡量的;同样,精英化高等教育的就业
环境也难以同步推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普及过程。这样,存在大学生失业、存在
大学生从事一些大众化的就业岗位现象,也就是一个当然的、正常的过程,是不
必大惊小怪的。因为,民众强有力的高等教育需求,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强大动
力和终极合法性根源。问题的关键在于,有没有必要否认、讳言这个事实。
一般认为,1999年的扩招,是朱镕基政府面对出口受阻、内需乏力引起经济
增长下滑态势而仓促作出的决策。当时,为了确保当年经济增长率在8%以上(就
是常说的“保八”),中央银行面对中国极高的储蓄率,接连几次降息,甚至最
后还推出20%的利息税,希望藉此方法促进居民消费,增加内需。但是出于对未
来收入预期的信心低落,特别是农民增收渠道有限,即使这样降息居民仍然不愿
意把钱从银行里取出来去买消费品,内需仍然乏力,对经济的影响有限。面对这
个情况,不少经济学家给出许多解决策略,世界银行的某个经济学家提建议说,
中国人虽然节衣缩食,不愿消费,但是如果让他们送子女接受教育、尤其是接受
大学教育,他们砸锅卖铁、倾家荡产也是愿意的。——因为,在科举制传统十分
浓厚的民族性格氛围中,特别是1949年以后的大学录取与分配体制,上大学就意
味着“中举”,吃上了“官饭”,这个对于民众特别是农民还是极有诱惑力的。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1999年的大学扩招以及与之同时进行的高等教育收费
“并轨”改革,其教育学意义之外的目的就是变着法子从居民口袋里往外掏钱,
事实证明这种策略还是大大成功了。
回想起1999年5月间,当年全国的招生计划早已经确定,即从1998年的108万
人增加到1999年的130万人,即扩招22万人,扩招比例为20.3%。但是“国务院立
足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科技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作出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
的重大决策”,在原来扩招的基础上再扩招29万人,当年录取规模达到159万人,
增长幅度为48%。其实,当时在执行这一政策的时候也不是没有阻力,诸多教育
专家都发出了反对的声音,高校也不全都是这一政策的“举双手欢迎”者。笔者
作为高校招生部门的工作人员,是当时扩招过程的一名亲历者,那时候不是高校
讨价还价扩招不扩招的问题,而是扩多少的问题。当时一个口号,“抓扩招是一
个政治问题”使多少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相反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一些重点高
校就坚持不扩招,有的仅仅是扩招几十个人,地方高校承担了完成扩招任务的主
体)头疼万分,不得不强行吃进了校园内根本容不下的学生数。当然,随后出现
的校舍紧张、师资短缺、质量下降、就业困难就是后话了。
实际上,要全面评价扩招的是与非不是一篇小文所能够涵盖了的,但是有关
扩招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谁也不可能在当时经济增长7%的同时,
高等教育规模一下子增长48%的对比中找到什么教育发展规律,但是讳言这种联
系只不过是证明“一贯正确”的表象而已。在中国的政治语境中,向来缺乏的就
是一些独立、自主的判断声音,都是正统与主流的的宣泄,如果有那么一点不顺
流而下的小浪花,我估计只能是暂时的一瞬。但是从这一点上说,这个也算是在
中国政治文明难得的一点进步。但是,这个进步会有多大呢?随后教育部的辟谣
不就是说明了这个吗?
(XYS20081016)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如鱼得水咸淡自知 ZZ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如鱼得水咸淡自知
·方舟子·
曾经在电视节目中和我辩论过的台湾“排毒教父”林光常因为犯有诈
欺罪,最近在台湾被判刑两年六个月。此前在媒体的炒作下,林光常曾在
大陆风靡一时,他宣扬的稀奇古怪的“另类养生”拥有众多的追随者。例
如,他提倡喝没有烧过的“生水”,因为水烧过以后,水中的氧气跑掉了,
成了没有氧的“死水”,据说就没有保健价值了。常温常压下一升水的溶
氧量大约是6~10毫克,而一个成年人在平静状态下每分钟大约呼吸16~20
次,吸入氧气量大约是250毫升,等于360毫克氧。也就是说,一升水中的
溶氧量比一次呼吸吸入的氧还少,水中那点氧气对人体来说微不足道,毫
无价值。
但是水中那点氧气却对鱼类至关重要。鱼类和人一样,需要不停地
吸入氧气维持生命活动,而除了肺鱼等极少数例外,鱼类只能通过鳃从水
中吸入氧气。鱼不是用鼻子,而是用嘴呼吸的:先是移动下巴,扩大嘴巴
的容积制造出真空,水就从外面被压入了嘴巴;然后扇动鳃盖扩大鳃腔,
制造出另一片真空,让嘴巴里的水往鳃流去。鱼鳃由许多鳃丝紧密排列组
成,鳃丝上有无数的细小突起称为鳃小叶。呼吸时,鳃丝、鳃小叶都完全
张开,扩大了鳃和水的接触面积,以便尽可能多地摄取氧。鳃小叶表层只
有一层上皮细胞,下面密密麻麻地分布着毛细血管,因此水和血液仅隔两
三层细胞,水中的氧能轻易地进入毛细血管,随血液循环输送到身体各部
分,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则透过鳃小叶排到水中。
所以鱼鳃能高效地进行体内外的气体交换,但是这也意味着它能高效
地进行体内外的水交换。这使得海鱼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海水的
盐浓度比血液的盐浓度高,而在渗透压的作用下,水将自动从低浓度溶液
渗透到高浓度溶液。每一次呼吸,海水流经鳃,给血液送去氧的同时,血
液中的水也会流到海水中。血中的水流走后,血容量减少,血压下降,下
降到一定程度,心脏就无法把血泵到全身各处了。而且血中水分减少,
血盐浓度随之增加,夺走了细胞中的水,细胞就有了脱水死亡的危险。
为了防止脱水,鱼必须从外界补充血液中丧失的水分,也就是必须喝
水。谁都知道,人再渴也不能喝海水,海水进入肠道以后,反而会把体内
的水夺走,越喝会越渴,脱水会越厉害。但是海鱼没有别的水可选择,只
能靠喝海水来补充水分。海水进入鱼肠内,怎么防止血液中的水进一步被
夺走,而是从海水中吸取水分呢?
渗透现象是无法改变的,只能试图去改变渗透的方向,那就要让体内
的盐浓度比海水还高。为了做到这一点,海鱼在喝水之前要先吃盐:肠壁
细胞中有“分子泵”能把肠道内海水中的盐转运到肠道外,使得肠道外体
液的盐浓度变得比肠道内海水的盐浓度还高,于是水分就从肠道内渗透到
了肠道外,由血液带走。
但是那些被分子泵带进了体内的盐分怎么办呢?还得想办法再排出去。
这个问题交给了带来所有这些麻烦的鳃去处理。血液把多余的盐送到了鳃,
鳃上皮组织中有泌盐细胞,它们有另一套“分子泵”把血液中的盐转运出
去,回归大海。海鱼就是通过分子泵的吸收和排出盐分来吸收水分的,这
么来回折腾并不免费,分子泵的运转要耗费能量。
淡水鱼面临的是完全相反的问题。它们从不喝水,事实上,不请自来
的水已经多得让它们的身体受不了了,必须耗费能量清除体内多余的水。
由于血盐浓度比淡水中的盐浓度高,水的渗透方向倒了过来,淡水鱼每一
次呼吸,在吸入水中的氧的同时,有大量的水通过鳃渗透到血液中,为此,
淡水鱼拥有一个极为高效的肾脏,日夜不停地排出水分。如果人类的
肾脏也像鱼类那么高效,我们每隔十几分钟就要排一次尿。
除了鱼类,其他在海边生活的动物也需要处理水盐平衡的问题。例如
海鸟,它们也要靠喝海水来解渴,而且在吃海洋生物时也会把食物中的高
浓度盐分吃进去,所以和海鱼一样,需要把体内多余的盐分排出去。当然,
海鸟没有鳃,它们的泌盐装置在眼眶上方的头骨窝内,那里长着盐腺,把
血液中的盐泵出来,排到鼻腔中。下次你看有海鸟画面的电视节目时留心
一下,它们会时不时地摆摆头抖掉从鼻孔流出来的水珠,那就是盐腺排出
的高盐粘液。鳄鱼等爬行动物也有类似的盐腺,长在眼眶附近,分泌液直
接从眼角流出来。鳄鱼流眼泪并不是在装慈悲,而是在排泄多余的盐分。
2008.10.12.
(《中国青年报》2008.10.15)
(XYS20081016)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一个让人心碎的故事——普瑞舍痛失诺贝尔奖 ZZ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一个让人心碎的故事——普瑞舍痛失诺贝尔奖
本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三位发现水母荧光蛋白的美国科学家。但是,
发现这种蛋白质基因并把它给了这些诺贝尔获奖者的科学家,已经不再在这个领
域工作。他现在是一名开大巴的司机。
道格拉斯. 普瑞舍,生于1951年8月,是美国的分子生物学家。他最早对绿
色荧光蛋白基因(GFP)进行了克隆和测序,也是他最先建议用这种绿色荧光蛋白
作为示踪分子。
普瑞舍于1979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从1979年到
1983年,他在佐治亚大学研究遗传学和生物化学,在那里他发现了水母发光蛋白。
随后,他到马萨诸塞州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生物系研究生物荧光现象。1988年,
他获得了美国癌症协会三年20万美元的研究经费,试图克隆基因的绿色荧光蛋白
(GFP),正是这种蛋白质使水母可以发光。普瑞舍在这个项目中取得成功,之后
他把他的发现与马丁.查菲和钱永健以及每个曾与他沟通的科学家共享。普瑞舍
难以实现荧光蛋白在其他物种的重组研究,而查菲和钱永健在这些研究中相对比
较成功。绿色荧光蛋白后来被用作生化示踪剂例如DNA的荧光研究。
然而,普瑞舍没有得到伍兹霍尔的终身职位,因为他用了所有的三年时间试
图找到一种匹配基因序列的蛋白,这个任务在今天可以迅速完成,可是他已经没
有资金了。后来,他在美国农业部位于马萨诸塞州科德角的奥的斯植物保护中心
找到工作,后来被调到马里兰贝尔茨维尔州的植物检疫资源与生物技术实验室。
在那里的研究经费被削减后,他又丢了工作。之后他去美国航天局位于阿拉巴马
州的AZ科技公司工作,在那里随着新一轮的经费被削减,他又失业了。
2008年10月8日,因为在绿色荧光蛋白方面的工作,下村修,查菲和钱永健
被授予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普瑞舍没有被列入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因为最多
只有3个人可以分享一个诺贝尔奖。查菲评价了普瑞舍的贡献:
“道格拉斯.普瑞舍的工作对于我们的工作是至关重要和必不可少的。他们
绝对应该把奖给道格拉斯和其他两个,而让我出局。”
钱永健也认为,没有普瑞舍他们不可能获得之后的成果。“普瑞舍做了非常
重要的工作。”
在2008年10月9日接受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电话采访和2008年10月14日接
受电视采访时,普瑞舍说他找不到一份科学领域的工作,他的毕生积蓄已用完,
他现在的工作是大巴的司机,时薪10美元。在NPR的广播中,他的一位前同事称
普瑞舍目前的境遇是一种“惊人的人才浪费。”普瑞舍表示,他希望还能在科学
领域工作,但不一定还研究水母。他说他很高兴知道诺贝尔化学奖被授予下村修,
查菲和钱永健:
“我真的为他们感到高兴。我真的很惊讶,这样一个特定的主题受到这么多
的重视。”
“我运气不好,”他说。
普瑞舍对于与他人分享他发现的基因没有任何遗憾。他说查菲和钱永健做了
他做不到的伟大的工作,因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拒绝了他的项目资金申
请。
“那个时候,我知道我快成功了,可是我的经费已经用完了,”普瑞舍说。
12月份,钱永健,查菲和下村修将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取近50万美元的奖金。
普瑞舍说,“如果他们以后路过我工作的这个城市,他们应该请我吃晚饭。”
(林白全文翻译自英文版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Douglas_Prasher
及 http://www.npr.org/templates/story/story.php?storyId=95545761)
(XYS20081018)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暴民、草民与刁民 ZZ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暴民、草民与刁民
作者:唐吉珂德
今天,在央视二台的直击华尔街风暴节目中,看到了龙永图.不由得想起了他
著名的"刁民"论:)
这位WTO的功臣,视很多中国公民为刁民,不知道他的入世谈判是怎么谈的.他
能"三个代表"若干"刁民"的根本利益吗?这个问题,答案不言自明.
民这个词,虽然大家都懂,然而好象却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有时它的含义
好象是"主人",但实际上往往要接受仆人的领导;有时它的含义好象是"公民",但
却在通晓入世谈判复杂法律的专家眼里被视为"刁民";有时它的含义好象是"平和",
但却在某些特定事件中被视为"暴民:)
其实,综观中国历史,它的最确切定义应该是"草民"才对.清宫剧中,官们自称
"奴才",但却能对草民们做威做福,可见,草民的地位是远在奴才之下的.
我以为,这也就是到了底线了.然而,事实教育我,这还没到底线.鲁迅曾说过,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没有做"人"的时候,只不过盛世时等同于牛马,乱世时连牛马
也不如:)这该到底线了吧,不如牛马吗:)然而,事实教育我,这还没到底线:)毒奶
粉事件中,美国人几个小宠物受了害,马上乱作一团,吓得要死; 中国这边,好多婴
儿受害,竞有政府官员及若干专家出来澄清,这不知什么名堂的三聚什么的其实含
量很少,吃了没关系的:)这种理论,我深受教育:)
草者,任人践踏而无言也:)风吹过来应声而倒,雨浇下来默默承受,草民们还
想主张自己的权利?也不看看自己的身份!
(XYS20081018)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Tuesday, October 14, 2008
chatting robot
although it turns out to be stupid in terms of the ability of human being. It's really an gorgeous advan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it's quit interesting to try chatting with her, ALICE.
qualifying exams passed
“卫生”鞭策着中医蜕变 zz
◇◇新语丝(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卫生”鞭策着中医蜕变
王其学
中医的消亡,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这个过程,是从民国年间开始的。民国
年间,中医遭到了“教育漏列”,同时也遭到了包括俞樾、梁启超、鲁迅、俞云
岫等爱国者和有识之士的长时间、多头绪的严肃批判。但是,中医毕竟没有被真
正取缔,侥幸地、勉强地存活了下来。中医就像一个“屡屡失节”的荡娭娼妪,
遭到痛打之后,羞羞答答地走进了新中国。
虽然说新中国是建筑在一片战争废墟上的,但中医西医的人数还是有一些数
量的。其中有解放军部队中转到地方上的“白求恩式的”大批医务人员,有国民
党军队撤退时,残兵败将中留下来的一些军医、医助、卫生员等,更有城市乡村
中旧有的极少数西医和大批量的中医。在这三部分医疗力量中,当然是中医占大
多数,西医占少数,而且,理所当然的把“白求恩式的”医务人员推向领导地位。
新中国将如何对待中医?在上层社会的一片“废立”争论中,余云岫先生提
出的以弘扬科学精神为主旨的《改造旧医案》没有被采纳。卫生部有两名副部长
因为主张“去中医、留中药”被撤销职务。尔后,确定了“团结中西医”的方针。
于是,使中医们空前获得了一个与西医平起平坐的合法身份,这使中医们的确高
兴了一番,庆贺了一阵。
不过,中医、西医,这两种看似水火不相容的医学,居然被当时很新鲜的
“卫生”二字拴作一堆,囊括起来了,很新鲜的。政府囊括中西医的标志和形式,
就是成立起了全国统一的“卫生工作者协会”。不论中医西医,都要加入到“卫
协会”中来。从此,“卫生”一词,被社会广泛使用。
“卫生”,最早见于《庄子·庚桑楚》,其原意是指养生,并不是现代理念
的各个门类的卫生概念,只是自民国以来,才逐渐赋予“卫生”更多的含义。中
国历史来到新中国,凡是与人的健康有关联的一切事物,好像都可以叫做“卫生”
了。推行洗手、洗脸、洗澡、刷牙叫讲究“个人卫生”。大扫除叫“搞环境卫
生”。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叫“讲究食品卫生”……总之,卫生这个词的使用频
率,在当时是很高的。
可是,“卫协会”并没有成为中医的“保险柜”。当中医们积极地申请加入
到“卫协会”之后,既感到很庆幸,又觉得很空虚。庆幸的是空前的受到了红色
政权的重视,空虚的是“卫生”这个具有刺激性的词儿。现在,把本来不讲卫生
的中医,也冠以“卫生”二字,中医的心里就打鼓。从来不懂得讲卫生的中医,
可以把人的大便称作“人中黄”,把人的尿垢叫作“人中白”,让病人吞下去用
以“治病”。现在,中医要同西医一起并称为“卫生工作者”了。这“卫生”二
字从字面上,对中医就构成了一定程度的亵渎,甚至是讥讽,中医们怎能不心下
空虚?空虚事小,学习事大。学什么?必须跟着西医学习讲究卫生,学习打针。
哦!中医也得学打针?学打防疫针?
针?中医学是有“针灸之术”的。中医针灸术的主要特点是,银针“怎么进
去,怎么出来”,“留针”“行针”的时间都很短暂,这是因为中医非常惧怕留
在肉里东西。何也?一切中医典籍,都没有准许留在肉里东西的记载。俗话说的
“肉里掺不的假”,这虽不是中医的理论,却是中医的一般常识。肉里不许掺假
就像“眼里不能掺沙子”,这道理再浅显不过了。可是,西医来到中国后,却违
反中医的“常识”,用“打针”的方式,向人的肉里大量“掺假”,把大量药液
直接掺进人的肉里。早在民国年间,西医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往人的肉里
“掺假”,就曾经震得中医们心惊肉跳,也曾经唾骂西医“不仁道”,“不文
明”。现在,在“卫协会”里,中医需要向西医学习“不仁道”“不文明”的打
防疫针了,要违背常规,向人的肉里“掺假”了。据说,为了预防传染病,不学
还不行!
政府按照西医流行病学的理论,要求消灭天花、鼠疫、霍乱这三大烈性传染
病。大面积预防接种的任务,就历史性的落到了“卫协会”的肩上。预防接种,
皮肤划痕、皮下注射,对于西医来讲,只是一碟小菜,算不了什么,而对于中医,
却需要从头学起,可真像是拿龙捉虎。为什么?先前学过的《灵枢》《素问》
《医宗金鉴》以及《伤寒》《温病》理论,全都无法解释将要进行的叫做“预防
接种”的“肉里掺假”,那娴熟的切脉习俗也排不上用场了。一切都得向西医们
“好好学习”,才能“天天向上”。唉!不服吧,还真不行!不虚心学习吧,没
法工作,没法交待呀!
你看,光这用于皮肤消毒的酒精棉球,西医们只许用消毒镊子“捏”,“不
许用手抓”的“功夫”,就得练一阵子,才能慢慢养成“不用手抓”的“卫生”
习惯,才算是有了“无菌观念”;怎么样去摆弄那带有刻度的玻璃注射器?怎么
样打开那盛装药液的玻璃安瓿?怎么样抽取药液排出空气?怎么样进针、推药、
出针……所有这些,都得跟着西医们学习。老中医们纷纷慨叹:唉!当了半辈子
“先生”,如今沦落成了西医的学徒工了!
不过,中医们在预防接种中,从西医那里真的学会了“打针”的操作技术之
后,特别是后来学会了打青霉素之后,忽然发现,啊!西医的手段真是厉害!许
许多多发高烧的孩子,已经用不着用老一套,阴阳怪气的辩证施治了,用不着给
孩子生硬的灌进很苦的中药汤子了,只需打上一支青霉素,20万单位,再配上一
支安痛定,就会解决问题,太简单了!即使发高烧烧得昏迷过去的人,即使濒临
死亡的的儿童,只需一支青霉素加上一支安痛定,只要把药打进去,实行“肉里
掺假”,都可以“针”到病除、起死回生。
呵!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在我国的50年代,青霉素的威力还是相当大
的。青霉素、链霉素,不仅治好了许许多多的感染性疾病,不仅解决了中医千年
来解决不了的“疮疡痈疽”的大难题,不仅用不着阴阴阳阳、风风火火、奇经八
脉的辨别寒热虚实,最重要的是极大的摧毁了中医们固有的千年信念。许多中医
人,对于自己从事的职业,对于千年中医学,感到了极大的困惑。于是,在广大
农村,有的中医兼做中西医,成为中西医“双料先生”。这些人不懂得西医理论,
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只是凭着道听途说的西医理论,学得了皮肤消毒和讲究卫
生的指示,就自称“双料先生”的“中西医”。更有些人干脆放弃了中医的老一
套,经过粗略的学习,完全摒弃了中医,彻底地做起西医来。
所以,从五十年代开始,从“卫生”这个词儿开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中医,
特别是农村的中医,普遍发生了质的蜕变,有的成了“亦中亦西”的“双料先
生”,有的完全蜕变成了西医。当然,继续坚守中医“老传统”而没有蜕变的,
还是有的,但只是极少数。于是,纯正的、传统的中医,一天天少起来。到了50
年代末,传统中医的总数,急剧锐减。政府感受到了中医要将走向消亡的“窘
迫”,紧急呼吁,“继承祖国医学遗产,刻不容缓”。同时,采取了许多的抢救
措施……然而,一律变成了徒劳。
各位:早在50年代末,传统中医就因为“卫生”二字的强烈刺激,就因为在
与西医的长期对比中显得落后,而蜕变成西医,走向衰微。从那时起,政府几乎
天天都在呼吁学习中医、继承中医、抢救中医。现在,时隔50年了,半个世纪了。
呼吁了50年,抢救了半个世纪。结果呢?中医基本消亡了。
谁要是说中医没有消亡,那不是事实。谁说中医还相当繁荣,那只是中医流
氓和无赖中医们,用来掩饰陷阱的美丽毒株。
(XYS20081014)
◇◇新语丝(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关于“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未能获得诺奖的原因”补正 zz
◇◇新语丝(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关于“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未能获得诺奖的原因”补正
飞蠓
1965年文革前夕,中国科学工作者成功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牛胰岛素,
在当时引起轰动。1979年1月,该研究工作的主要贡献者被推荐为当年诺贝尔化
学奖的候选人,不过很遗憾中国候选人最终没有被诺贝尔奖委员会确认为当年的
诺奖获得者。几十年来围绕此事的“说法”很多,陈江网友文中所言“每次诺奖
最多只能授予3人,但中国一下子报了10几个,平衡了半天至少也得上4人,所以
就没有得上奖”(XYS20081012)是最流行的一个,也是“颇有影响力的”一个,
然而这个说法是不确的。
2005年9月16日,“科学时报”发表了原中科院生物学部副主任薛攀皋的回
忆文章《关于向诺贝尔奖委员会推荐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成果的历史真相》,
对此事的前因后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由于作者长期从事中科院系统生物科研活
动的组织管理工作,所以对此事的介绍是迄今为止最权威也是最可靠的,澄清了
很多似是而非的“说法”。
根据薛文,向诺贝尔奖委员会推荐“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成果的推荐人是杨
振宁、王浩和时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的王应睐。为了确定由谁
代表参与合成的科学家,曾于1978年12月11日至13日召开了一次人工合成胰岛素
工作总结评选会议。会议初步选出“钮经义(生物化学研究所)、邹承鲁(原生
物化学研究所,1970年调北京生物物理研究所)、季爱雪(北京大学化学系,女)
和汪猷(有机化学研究所)”等四人为“成绩突出者”,此后又经过反复权衡协
商,最后确定由钮经义“代表我国参加人工合成胰岛素研究工作的全体人员申请
诺贝尔奖金”,并写入中科院就此事向国务院呈报的请示报告。
由此可见,所谓“中国一下子报了10几个,平衡了半天至少也得上4人,所
以就没有得上奖”纯属恶搞性质的流言。鉴于薛文影响不大而流言依然不绝,有
必要在这里多啰嗦啰嗦,以免再次以讹传讹。
(XYS20081014)
◇◇新语丝(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Monday, October 13, 2008
中国学者多业余怎能国际拿诺奖 zz
◇◇新语丝(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中国学者多业余怎能国际拿诺奖
作者:张结海
2008-10-12广州日报
中国奥运代表团为什么能够在奥运会上获得金牌第一?是因为奥运会是一个
业余比赛,而我们派出的是清一色的专业运动员;中国的学者为什么至今也没能
获得一枚诺贝尔奖的金牌?是因为学术研究是一个专业比赛,而我们的学者队伍
中业余选手太多,甚至夸张一点都可以说,有些学科的科研队伍整个就是一支业
余队伍。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有个传统,退休的教授在退休前要做一次“最后的演
讲”。被意外发现罹患晚期胰脏癌的兰迪·鲍什教授在住院治疗之前应邀做了一
次真正的最后的演讲,演讲打动了无数人。不过,令我印象最深却是这样一句话:
如果你想知道我成功的秘诀,请你于任何一个星期五的晚上9点到我办公室里找
我(大意)。
实际上,就我遇到的欧美学者而言,周五晚上9点还在工作并不是个案。他
们的工作状态总让我想到一个词——封闭性训练,众所周知,这正是中国运动员
取得世界冠军的秘诀。
反过来看中国的学者队伍,也许有人要问,你称之为“业余选手”的学者难
道他们也像外国的业余运动员一样都同时还有另外一份职业吗?那倒不是。我说
他们是业余的,是因为总体而言,他们的主要心思并不在学术研究上。比如,周
五晚9点他们可能也在忙,但是忙的是和学术研究毫无关系的事情。
那么,他们的主要心思都放到哪里去了呢?
这个答案其实很简单,第一是升官、第二是发财、第三是既升官又发财。您
可能听说过前不久深圳某大学一个处长的位置引来40个教授争抢的事,为什么一
个小处长的吸引力能够40倍大于教授,个中的原因想必不用我多介绍了。
相比而言,学术界中的向钱看的现象更加突出。一个有趣的观察点是国内学
术会议的晚餐宴,哪怕一桌人之前从来没有见过面、互不相识,饭局后半段的话
题十有八九会聚焦到钱:你那里工资奖金福利如何,课题多不多,关键是从中能
拿多少到自己口袋等等。
如果说在中国当官对学术的影响还只是间接的(至少看上去是这样),那么,
钱的影响却是相当直接,甚至是赤裸裸的。许多学术单位把申请到的经费直接纳
入科研评价体系。这种做法在逻辑上是完全不通的,你申请到多少钱我可以不管
你,关键是要看你最终做出了什么成果。
比如,两个科研人员做出了同样的科研成果,一个人是申请了大笔经费做出
来的,一个人是很少的经费获得的。按道理第二个人应该得到嘉奖,因为他花钱
少办的事是一样的,可是在中国的实际中,却是第一个人得分高,原因是他赚到
钱了。
今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已经有两位日本学者了,这让我想起了2001年3
月日本出台的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该计划雄心勃勃地表示,要在50年内拿
下30个诺贝尔奖。就在同一年,中国体育总局也制定了一项计划,争取在2008年
的北京奥运会上获得30枚以上的金牌。
这两个计划除了都是在2001年制定的、都有30这个数字,它还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都建立在对专业选手的信心上。
(XYS20081012)
◇◇新语丝(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美妙的生物荧光分子与好奇的生物化学家 zz
◇◇新语丝(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编按: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于2008年10月8日揭晓,下村修、Marty Chalfie和
钱永健因绿色荧光蛋白方面的研究获奖。该文写于揭晓前夕】
美妙的生物荧光分子与好奇的生物化学家
作者:饶毅
做出应获诺贝尔奖工作的科学家,几十年默默无闻;
被广泛应用的分子,很少人知其发现者;
原始论文鲜为人知,后继论文倒很热门;
曾失明的人,发现了美丽的发光蛋白;
低调的父亲,出了高调的儿子。
这里简介一项生物化学研究,讲一个科学家的故事,还讨论一个问题:是否
活着的科学家中还有因好奇而做科学研究?
本文和我2002年一篇文章相同,不是预测诺贝尔奖,而是介绍值得获奖的工
作。我不介绍可能获奖、但其工作不值得获奖者。相反,本文的主人公可能被埋
没得不到奖,但他的工作很值得介绍。
生物发光和荧光蛋白
现在研究生物的人,几乎都知道绿色荧光蛋白(GFP),但常常不知或搞错
其发现者。毫无争议的发现者是日裔美国科学家下村修(Osamu Shimomura,下
村修)和已故美国科学家约翰森(Frank H. Johnson)。他们1961到1974年发现
两种发光的蛋白质:水母素(aequorin)和GFP。
生物发光现象,下村修和约翰森之前就有人研究。萤火虫发荧光,是由荧光
酶(luciferase)作为酶催化底物分子荧光素(luciferin),有化学反应如氧
化,以后产生荧光。而发现蛋白质本身发光,无需底物,起源于下村修和约翰森
的研究。
下村修和约翰森用过几种实验动物,和本故事相关的是学名为Aequorea
victoria的水母。1962年,下村修和约翰森等在《细胞和比较生理学杂志》上报
道,他们分离纯化了水母中发光蛋白水母素。据说下村修用水母提取发光蛋白时,
有天下班要回家了,他把产物倒进水池里,临出门前关灯后,回头看一眼水池,
结果见水池闪闪发光。因为养鱼缸的水也流到同一水池,他怀疑是鱼缸排出的成
分影响水母素,不久他就确定钙离子增强水母素发光。1963年,他们在《科学》
杂志报道钙和水母素发光的关系。1967年Ridgway和Ashley提出检测钙的新方法:
用水母素。钙离子是生物体内的重要信号分子,水母素成为第一个有空间分辨能
力的钙检测方法,是目前仍用的方法之一。
1955年Davenport和Nicol发现水母可以发绿光,但不知其因。1962年下村修
和约翰森那篇纯化水母素的文章中,有个注脚,说还发现了另一种蛋白,它在阳
光下呈绿色、钨丝灯下呈黄色、紫外光下发强烈绿色。其后他们仔细研究了其发
光特性。1974年,他们得到了这个蛋白,当时称绿色蛋白、以后称绿色荧光蛋白
(GFP)。Morin和Hastings提出水母素和GFP之间可以发生能量转移。水母素在
钙刺激下发光,其能量可转移到GFP,刺激GFP发光。这是物理化学中已知的荧光
共振能量转移(FRET)在生物中的发现。
下村修本人对GFP的应用前景不敏感,也未意识到应用的重要性。他离开普
林斯顿到Woods Hole海洋研究所后,他的同事普瑞舍(Douglas Prasher)非常感
兴趣用荧光蛋白做生物示踪分子。1985年普瑞舍和日裔科学家Satoshi Inouye分
别根据蛋白质序列拿到了水母素的基因(生物学上准确地说是cDNA)。1992年,
普瑞舍又拿到GFP的基因。有了cDNA,一般生物学研究者就很容易应用,比用蛋
白质方便多了。
普瑞舍1992年发表GFP基因的文章后,离开科学界。原因是他申请美国国家
科学基金时,评审者说没有蛋白质发光的先例,就是他找到了这种蛋白,也没什
么价值。一气之下,他离开学术界去麻省空军国民卫队基地,到农业部动植物服
务部工作。当时他如果花几美元,就可以做一个一般研究生都能做,但非常漂亮
的工作:将来自水母的GFP基因放到其他生物体内(如细菌),看到荧光,可以
很强烈地提示GFP本身可以发光,无需其他底物、或者辅助分子,也表明可以广
泛用GFP。
将GFP表达到其他生物体这项工作,1994年由两个实验室独立进行:美国哥
伦比亚大学做线虫的Marty Chalfie实验室,和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Scripps海
洋研究所的两位日裔科学家Inouye和Tsuji。
水母素和GFP都有重要的应用。但水母素仍是荧光酶的一种,它需荧光素。
而GFP是蛋白质本身发光,原理上不同。
Chalfie的文章立即引起轰动,很多生物学研究者接着纷纷将GFP引入自己的
系统。当时好些《自然》、《科学》文章,证明哪里表达GFP,哪里就有绿光,
这些后续文章不过是跟风,上了《自然》也不证明有原创性。
1994年,华裔美国科学家钱永健(Roger Y Tsien)开始改造GFP,有多项发
现。世界上目前使用的荧光蛋白大多是钱永健实验室改造后的变种,有的荧光更
强,有的呈黄色、蓝色,有的可激活、可变色。用一些不常用做研究样本的生物
找有颜色的蛋白成为一些人的爱好。不过真发现的有用东西并不很多。成功的例
子有俄国科学院生物有机化学研究所Sergey A. Lukyanov实验室从珊瑚里发现的
其他荧光蛋白(FP),包括红色荧光蛋白。
综观整个过程,从1961年到1974年,下村修和约翰森的研究遥遥领先,但很
少人注意。单纯从技术上,其他生化学家也可以得到水母素和GFP,但需要有想
法或兴趣。在1974年以后,特别是八十年代后,很多后续工作显而易见,一般研
究生可以做。其中例外是钱永健实验室发现变种出现新颜色,这一发现出乎意料。
GFP之美丽和妙用
GFP及其衍生物(各种荧光蛋白),绚丽多彩,非常漂亮。
有些荧光蛋白当浓度足够高时,在日光下可以看到颜色。所以实验室产生了
人为可控制颜色的鱼、老鼠。
荧光蛋白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研究。可以通过常规的基因操纵手段,将荧光蛋
白用来标记其他目标蛋白,这样可以观察、跟踪目标蛋白的时间、空间变化。提
供了以前不能达到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而且可以在活细胞、甚至活体动物中观
察到一些分子。荧光蛋白技术也使得人们可以研究某些分子的活性,而不仅仅是
其存在与否。
对于有些研究来说,荧光蛋白的作用可以形容为“起死回生”:原来有些方
法,需要把生物变成死物才能研究一些现象和过程,而荧光蛋白为主要支柱之一
的现代成像技术,使科学家在活的细胞中观察和研究这些过程,使一部分“死物
学”变成“生物学”。
为了好奇
下村修1928年生于京都,长于长崎。1945年他16岁时,原子弹在他故乡爆炸,
他曾失明数周。1951年,他毕业于长崎医科大学药学专门部,1960年获名古屋大
学有机化学博士。1960年他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约翰森实验室做博士后,63年至
65年回日本名古屋大学任副教授,65年回普林斯顿继续在约翰森实验室,直到
1980年。估计是约翰森退休后下村修不能待在普林斯顿了,所以1980至2001年他
到麻省Woods Hole海洋生物学研究所工作、并有波士顿大学兼职教授之软差。
下村修1961年33岁做出重要发现(1962年发表),到1974年46岁时,全部关
键实验完成。但到80岁的今年,他几乎是默默无闻。他多年没有实验室,在约翰
森实验室做了近20年博士后,不是为了功。他也没有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不是
为了名。GFP后来带来了相当的收益,但下村修没得,也不是为了利。
下村修加入生物发光研究是1955年在日本做研究生时,导师让他到另外一个
实验室去开阔眼界,而那个实验室的导师介绍他做荧光素。1959年导师逝于癌症,
1960年他到约翰森实验室。约翰森给他看水母发光,要他做,可是第一次演示根
本没有发光。但下村修被约翰森感染了,决定做这个课题。1961年约翰森开了七
天的车、每天12小时,带下村修横跨美国到西海岸华盛顿州的“星期五港”
(Friday Harbor)实验室,那里当时盛产水母,有很多原料,他们在1961年夏
做出主要发现。
下村修开始做研究时不知其重要性,只是对生物发光好奇。发光的生物学意
义,至今尚不清楚;而发光蛋白应用的重要性,下村修不仅当时不知道,而且以
后相当时间不清楚。水母素应用于检测钙,是1967年由Ridgway和Ashley提出。
最初下村修和约翰森只为提取水母素,而GFP是副产物。现在,这个副产物的用
途比原来的正产物还大。GFP作为示踪蛋白是普瑞舍极力鼓吹。广泛应用在1994
年以后。从1974年获得GFP到1994年,下村修并未大力推动GFP的应用。
下村修乐于做这项工作,只需很基本的条件。2001年退休后,他继续做研究,
把家里的地下室作为“光蛋白实验室”,今年80岁的他,还用家庭地址发表文章。
科学界并不公平
下村修有非常重要的科学贡献。但是科学界多半不知道他,只知道后续工作,
社会的认可就更少。
在普林斯顿,他二十年没有独立实验室,在别人领导下工作。到Woods Hole
后,是很小的几人小组。他80岁了,也没有当选哪里的院士。最近几年开始获些
不知名的奖。非常热衷于国民获诺贝尔奖的日本,到近年才有少数专家知道下村
修。
下村修和遗传学家Barbara McClintock不同。她在81岁因为发现转座子获诺
贝尔奖。但慢的主要原因是学术,而对她个人很早就认可(因为在遗传学的多个
贡献,1944年她42岁时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是最年轻的院士之一;43岁当选美
国遗传学会主席)。1950年代,她提出转座是调控基因表达的重要机理,但转座
调控基因并不是普遍规律。她在植物中发现转座现象,不是争议焦点,一旦大家
意识到转座是普遍现象(包括动物)后,就接受了其重要性。而下村修的成果人
们用了很多年,没有争议,只是大多数人不知道他的个人贡献。
下村修虽然做了非常原创性的工作,很多人用他发现的GFP,有些生物学杂
志每期都有文章用GFP,有些生物杂志每期20%的文章用了GFP,但绝大多数人并
不知道发现者是下村修。下村修和约翰森1962年发现水母素的文章迄今被377次
引用,1974年纯化GFP的文章被引用169次,Chalfie等1994年《科学》文章被引
用3349次,Inouye 和Tsuji的1994年文章被引用256次。说明大多数科学工作者
并不知道所用的东西怎么来的。所以,简单重视引用率也不能代替对领域的真正
了解。
不仅下村修没有被广泛认可,其他一些人也遭忽略。1990年,他的合作者约
翰森82岁去世时,《纽约时报》的悼文没有提GFP。普瑞舍拿到GFP基因但缺经费。
Chalfie文章引用率高但专利搞砸了没多少收益。
我2002年写的值得获诺贝尔奖名单中,有普瑞舍和钱永健,无下村修。近年
我才给学生讲下村修的工作。本文也算是一个更正。
这个领域,最重要的工作显然是下村修和约翰森做的。钱永健在两个方面做
出了重要的贡献,如果钱与下村修合得奖也很合理。第三重要的是普瑞舍。他承
前启后,有助于推广应用下村修的发现。
钱永健的贡献
钱永健是取得重要成就的科学家。他在成像技术中,有两项重要工作都与下
村修有一定关系。
一项是钙染料。1980年钱永健发明检测钙离子浓度的染料分子,1981年改进
将染料引入细胞的方法,以后发明更多、更好的染料,被广泛应用。检测钙的方
法有三种:选择性电极、水母素、钙染料。在钱永健的钙染料没有出现以前,具
有空间检测能力的只有水母素,但当时水母素需要注射到细胞内,应用不方便,
而钱永健的染料可以通透到细胞里面去。水母素和钙染料各有优缺点,目前用染
料的人多。钱永健还发明了多种染料用于研究其他分子。
钱永健的第二项工作是GFP。1994年起,钱永健开始研究GFP,改进GFP的发
光强度,发光颜色(发明变种,多种不同颜色),发明更多应用方法,阐明发光
原理。世界上应用的FP,多半是他发明的变种。他的专利有很多人用,有公司销
售。
钱永健的工作,从八十年代一开始就引人瞩目。他可能是世界上被邀请给学
术报告最多的科学家,因为化学和生物界都爱听他的报告,既有技术应用、也有
一些很有趣的现象。他1952年出生,年龄允许他等些年(而下村修没有这个优
势)。所以,很多人多年认为钱永健会得诺贝尔奖,可以是化学、也可以是生理
奖。值得指出,钱永健非常肯定下村修的工作,钱较早公开介绍下村修的发现。
钱永健是钱学森的堂侄。他家多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中学时获得过西屋天才
奖第一名,大学在哈佛念化学和物理,20岁毕业,后获英国剑桥大学生理学博士。
他哥哥钱永佑(Richard W Tsien)是神经生物学家,曾任Stanford大学生理系
主任。两兄弟分别获Rhodes和Marshall学者奖(通常认为是美国大学生竞争性最
强的两个奖学金,克林顿总统曾获Rhodes),到英国留学,九十年代双双成为美
国科学院院士。钱学森回国后,国内教育体系在他的子女应该上大学时受到极大
破坏,使钱的子女钱永刚、钱永真没有得到他们堂兄弟那样的发展环境。钱永刚
出生于1948年,文革后才念大学。但愿钱永健在钱学森先生在世的时候获奖,告
慰他们全家。
我在华盛顿大学有位同事,在神经生物学和现代成像都有重要发现和发明,
他要求很高,批判性很强,公开发表文章批热门的领域、批很多人研究不解决问
题。他也看不起一些诺贝尔奖得主。有一年刚宣布得奖名单,我到他办公室去聊
天,他没等我开口,就说:“今天是不幸的一天”。他认为那些人没一个值得得
奖。这位批判性很强的人,却非常佩服钱永健。
科学界还会有下村修吗?
这个问题可以分几个方面讨论。
当然可以问是否现代科学工作者,比较功利,能否象他那样抱着一个不知道
重要性的东西,不追求资源、不追求认可,持之以恒,自得其乐。
然后也可以问,如果碰到这样的人,谁会支持他?下村修和钱永健相差很大。
钱永健是人们很快就知道有聪明资质的天才,支持他的人很多,他的工作出来马
上为人所知。下村修基本是反例。没人认为他是天才,他不知道自己工作的重要
性,别人也不容易在早期判断他的工作。普林斯顿就没有重视他,否则不会在约
翰森退休后,让他走。实际上,当时的校长不仅不重视他,也不重视生物,当时
一批普林斯顿的生物教授因此跑到旧金山加州大学。斯坦福和哈佛很会靠自己的
名声和经费实力招已经做出了可以得奖工作的人,但没有发现下村修。
只有少数人会欣赏下村修,支持他做些事。如果要委员会投票表决是否支持
他,大概多数委员会难以让他过关。但在科学界,需要有些人、有些机构、有些
时候敢于承担风险,支持少数下村修这样的科学家,做些开始看来稀奇古怪、不
着边际的工作。成本其实相当低,主要是支持者不怕其他人的批评。其中多数这
种人最后没什么结果,但是只要很少一些支持对了,对科学界的作用可以很大。
对于学生来说,赶热门比较容易,但如果注意力不被大流所驱赶,而在如
1970年GFP研究状态时加入这种领域,其实是很安全的重要课题,那时已经知道
有绿色蛋白,主要是提纯。当然,能做1961年的工作更好,不过那要求就高很多。
下村的故事完了吗?
这个问题有两个含义。一是下村修。二是他儿子下村务。
年逾80的下村修,无疑应该获诺贝尔奖。但是他是否能得到,却有较大疑问。
首先诺贝尔奖委员会出错频率不低,近年也出过好几次。其次,诺贝尔化学奖委
员会有时横炮打到生物里,或没搞懂全貌、或只从化学出发,把奖发给一个领域
的某个人,而忽略了领域里其他人,甚至更重要的人。一类工作被奖后,其他奖
的委员会一般不愿再给同类工作发奖,这样造成一个领域最重要的人没得奖,而
其他人得奖。这种现象,在下村修身上发生的可能性不小。过去十年,发过好几
个与GFP相关的奖,都没有下村修。只有很少几个不出名的奖近年给下村修。他
是否能得诺贝尔奖,反映的不是他的水平,而是诺贝尔奖委员会的水平。化学和
生理两个委员会,是否能比平时水平高一点,还得拭目以待。目前化学奖委员会
打错横炮的机率并不是0。过去5年,化学奖委员会发生物相关的奖出过三次错
(近十年生理奖也出过错,不过没有化学奖频率高)。人的评判无绝对客观,诺
贝尔奖委员会也不例外。
下村修既无名也无利。他儿子下村务(Tsutomu Shimomura)却很年青就成
了名人。下村务是下村修1964年回日本期间出生于名古屋。后随父母回美国,长
于普林斯顿,上普林斯顿高中。在加州理工学院念大学时,跟过诺贝尔物理奖获
得者费曼(Richard Feynman)。曾任职于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物理系和圣迭
戈超级计算中心。
下村务90年代协助联邦调查局抓住了一个有名的黑客,让那人坐了牢。1995
年,他和记者以此为基础合写一本书Takedown(中文“骇客追缉令”),书被改
编成电影,很出名。有传说他小时候有逆反心理,后来也可能是黑客,在国会作
证时,有联邦调查局探员在身旁,他也黑国会的通讯系统。
所以,下村家的故事怎么落幕,还不清楚。
“研三病”:对科学的幻灭和对科学家的悲观失望
以前,一些崇拜科学的人,常把科学家看得比实际更伟大。而得了诺贝尔奖
的科学家,也有隐去实情,在得奖后大谈对科学的热爱, 刻意淡化自己对获奖的
重视。
现在,做科学研究的人很多,认识科学工作者的人更多。人们发现科学界很
多人并不崇高。原来一些得奖的人不仅热衷于获得认可,而且为了得奖去做很多
学术政治,有的不断和评选委员会拉关系,有的到评奖机构蹲点“合作研究”,
有的贬低其他人工作。还有些科学工作者做研究纯粹为了利益,对学术不感兴趣,
甚至造假。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这样导致了我称之为 “研三病”的问题:也就是一些水平相当于研究生三
年级的人,对科学研究和科学家群体非常悲观,自认为看破科学界的红尘,愤世
嫉俗,走向反面,认定为好奇而做科学的人早已灭绝,断言已经没有纯粹为科学
而科学的科学家。
有些科学工作者一辈子都摆脱不了这种病,看不到科学的美,看不到科学家
追求美的品味和探索真理的高尚,这不仅影响他们自己的科学研究、动力、动机,
而且描黑整个科学界,甚至成为科学界的不良分子。
我近年在一些学校和研究机构讲“科学研究的动力”,总结有三种:好奇、
敬业和求胜。为了免疫青年学子,不犯“研三病”、或者较早缓解,我既说明确
实很多科学家做科学的动力比较通俗,但也有科学家是好奇驱动。我希望通过下
村修的故事,有助于犯“研三病”者明了每十年中生命科学都有几项非常重要的、
大家公认的发现和发明,从忧郁症中觉悟过来,潜心寻求好的研究方向,自强不
息。
相关文献
Shimomura O, Johnson FH, Saiga Y (1962). Extraction, purif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aequorin, a bioluminescent protein from the luminous
hydromedusan, Aequorea. J. Cell. Comp. Physiol. 59:223-239.
Shimomura O, Johnson FH, Saiga Y (1963). Microdetermination of
calcium by aequorin luminescence. Science 140:1339-1340.
Morise H, Shimomura O, Johnson FH, Winant J. (1974).
Intermolecular energy transfer in the bioluminescent system of Aequorea.
Biochemistry 13:2656– 62.
Prasher D, McCann RO, Cormier MJ (1985). 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the cDNA coding for aequorin, a bioluminescent calcium-activated
protein.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126:1259–1268.
Inouye, S., Noguchi, M., Sakaki, Y., Takagi, Y., Miyata, T.,
Iwanaga, S., Miyata, T. & Tsuji, F.I. (1985) Cloning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cDNA for the luminescent protein aequorin. Proc. Natl Acad.
Sci. U.S.A. 82, 3154–3158.
Prasher DC, Eckenrode VK, Ward WW, Prendergast FG, Cormier MJ.
(1992). Primary structure of the Aequorea victoria green-fluorescent
protein. Gene 111:229-33.
Chalfie M, Tu Y, Euskirchen G, Ward WW, Prasher DC (1994).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as a marker for gene expression. Science
263:802-805.
Inouye S, Tsuji FI. (1994). Aequorea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Expression of the gene and fluorescen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combinant protein FEBS Lett. 341: 277– 80.
Heim R, Prasher DC, Tsien RY (1994). Wavelength mutations and
posttranslational autoxidation of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1:12501-12504.
Matz, M.V., Fradkov, A.F., Labas, Y.A., Savitsky, A.P., Zaraisky,
A.G., Markelov, M.L. & Lukyanov, S.A. (1999) Fluorescent proteins from
nonbioluminescent anthozoa species. Nature Biotechnol. 17:969–973.
Tsien RY (1980). New calcium indicators and buffers with high
selectivity against magnesium and protons: design, 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prototype structures. Biochemistry 19:2396-2404.
Tsien, R.Y. (1981). A non-disruptive technique for loading calcium
buffers and indicators into cells. Nature 290:527–528.
Brooks S (2005). The discovery of aequorin an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J. Microscopy 217:1-2.
Shimomura O (2005). The discovery of aequorin an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J. Microscopy 217:3-15.
2008年10月4日写
2008年10月5日《科学网》
2008年10月6日《科学时报》发表
(XYS20081010)
◇◇新语丝(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我也来为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下村修的生平加两笔 ZZ
◇◇新语丝(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我也来为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下村修的生平加两笔
——读饶毅老师的《美妙的生物荧光分子与好奇的生物化学家》之后
作者:篱笆之墙
读了饶毅老师的《美妙的生物荧光分子与好奇的生物化学家》之后,对文中
的主人公之一下村修(Osamu Shimomura)的研究人生感到非常地感慨。鉴于饶
毅老师的文中没有提到的一些事实,根据近日在日文网页上所读到的有关的资料,
斗胆给下村修的事迹再添上数笔,意在使他的生平再丰富一点。但愿这不是画蛇
添足之举。
1.他曾就学于旧制长崎县立佐世保中学校(现在的佐世保南高校、佐世保
北高校の前身)、大阪府立住吉中学校、长崎县立谏早中学校。转校3次。因为
战争的原因,没有拿到中学的毕业证书,所以他没有读过高中,直接进了长崎医
科大学药学专门系(相当于中国的中专)。
2.父亲是原日本侵华陆军的将校,所以下村修在幼时曾随其父母到过中国
的东北。
3.夫人叫下村明美(今年72岁),是一位非常有献身精神的典型的日本女性。
和下村修(今年80岁)就读于同一个药学系,属于师生恋。她曾经在十七年当中
为下村修的研究从自然中捕获饲养过碗形水母(A. victoria)达85万匹之多,
每到夏天,全家总动员去捕捉水母,每年一个夏季约捕到5万匹左右。当然,在
研究所里,最后一起参加饲养水母的工作人员与研究者曾高达数十人之众。
4.下村修是日裔美国科学家而不是日裔美籍科学家。他在登载在10月8日的
《朝日新闻》上的电话采访的报道中,对记者的“国籍还是日本的吧?”的提问
回答说:“为什么有必要特地成为美国人呢?日本人也可以居住在美国,申请研
究费时也没有受到什么歧视,我基本上没有感到有不方便”。此段话,很是可以
令人深思的。
参考文献
1.http://www.asahi.com/science/update/1008/TKY200810080259_01.html
2.http://www.yomiuri.co.jp/science/news/20081008-OYT1T00560.htm
(XYS20081012)
◇◇新语丝(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中国在60年代的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研究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真正原因 ZZ
◇◇新语丝(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中国在60年代的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研究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真正原因
陈江 (Jiang “John” Chen)
美国佐治亚大学(University of Georgia)细胞生物学系(Department of
Cellular Biology) 博士后
最近几天是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的颁奖日,中国籍科学家再次与诺奖无缘。
在不少网站上都提到了中国人曾数次与诺奖“擦肩而过”的事例,但其中最让国
人遗憾的还是60年代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研究成果。对于没有拿到诺奖的原因,
在众多说法中颇有影响力的是:每次诺奖最多只能授予3人,但中国一下子报了
10几个,平衡了半天至少也得上4人,所以就没有得上奖。于是多少年来国人对
此“痛心疾首”。但是,这项工作真的有资格拿到诺贝尔生理奖或者化学奖吗?
答案当然是“否”。其实,对于不可能拿到诺奖这件事情,北大化学系的张滂院
士以前曾在一次访谈中提到过,但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现在我借舟子的网站,
把中国在60年代的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研究没有拿到诺贝尔奖这件事情的真实原因
再总结一下,供大家参考:
其一,从有机合成的角度上来讲,牛胰岛素是一种由5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
多肽。在中国化学家把它人工合成出来之前,美籍化学家Vincent du Vigneaud
已经在世界上第一个合成出了一种由8个残基组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
催产素。正是由于这项成果,Vincent du Vigneaud获得了1955年的诺贝尔化学
奖。在诺贝尔奖的主页(www.nobelprize.org)上也明确指出了他得奖的原因是
“for his work on biochemically important sulphur compounds,
especially for the first synthesis of a polypeptide hormone”。与
Vincent du Vigneaud相比,中国科学家在合成牛胰岛素的方法上并没有本质上
的突破和创新,所以这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的工作是不可能被授予诺贝尔奖
的!反之,美国化学家Robert Bruce Merrifield由于发明了多肽的固相合成方
法,这在方法学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所以他获得了198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诺
奖主页上也指明其获奖原因是“for his development of methodology for
chemical synthesis on a solid matrix”。由此可见:诺奖最看重的是方法本
质上的突破和创新。
其二,从生理学的角度上来讲,牛胰岛素也不是第一个人工合成的具有生物
活性的多肽或者蛋白。在它之前,介于牛胰岛素和催产素分子量大小之间的其它
多肽也已被合成出来;在它之后,分子量更大的多肽也陆续被人工合成出来了。
最小的多肽催产素已被授予了诺奖,“最大”的纪录还在被不断地刷新,所以居
中的“前纪录”—牛胰岛素也就不可能得到诺奖了。否则,在物理领域里,每一
次人工合成新的元素岂不都要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了?!
其实中国真正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还是要属赵忠尧在20年代末所做的关于
发现正电子的研究。关于这件事情,已经有不少人评述过了,我在此也就不多说什
么了。
归根结底,除了极个别的误评之外,被授予诺贝尔奖的还是那些在方法上有
本质性的突破和创新,并且能够在重大领域里产生深远影响的研究成果。
(XYS20081012)
◇◇新语丝(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科学史上著名公案——谁发现了艾滋病毒? ZZ
◇◇新语丝(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科学史上著名公案——谁发现了艾滋病毒?
·方舟子·
10月6日,法国病毒学家吕克·蒙塔尼和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由于
发现艾滋病病毒,与发现人类乳头状瘤病毒的德国医生哈拉尔德·楚尔·豪森
分享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消息公布后,美国病毒学家罗伯特·盖洛在接受
美联社采访时,对自己未能获奖表示失望。为了艾滋病毒的发现权,盖洛与
蒙塔尼已争夺多年,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做出决定之前,孰是孰非其实已有
了结论。
1981年,几个实验室分别报告在同性恋青年男子群体中诊断出一种新的
传染病——艾滋病之后,在世界各地开始了一场鉴定、分离其病原体的竞赛。
1983年1月,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蒙塔尼、巴尔-西诺西及其同事首先在巴黎一
名患者的淋巴结分离出了病毒。他们先是发现其淋巴细胞中有反转录酶,表
明感染了反转录病毒——人和其他大多数生物一样,遗传信息的传递是从DNA
传到RNA,这个过程叫转录,但有的病毒反过来,遗传信息是从RNA传到DNA,
称为反转录,这个过程由反转录酶控制,所以检测到反转录酶,就表明存在
反转录病毒。随后,他们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了病毒的实体。蒙塔尼实验室
在1983年5月20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了这个发现。
同一期的《科学》还发表了三篇有关艾滋病毒的论文,两篇出自美国国
家癌症研究所盖洛实验室,一篇出自哈佛医学院米隆·艾萨克斯实验室,这
三篇论文都认为艾滋病是由一种能引起癌症的反转录病毒“人类T细胞白血
病病毒1型(简称HTLV-1)”引起的。这种病毒是盖洛实验室在1980年发现
的。1982年,盖洛实验室发现了该病毒的2型HTLV-2。蒙塔尼向盖洛实验室
要来这两种病毒,以便与他们发现的艾滋病毒做对比。
1983年夏天,蒙塔尼实验室确认他们发现的病毒不是HTLV,而是一种新
病毒。他们将它命名为“淋巴结病相关病毒(简称LAV)”。9月,他们开发
出了检测血液中是否含有艾滋病毒的检测方法,并申请英国专利。12月,他
们也向美国专利局申请专利。这一年9月,蒙塔尼到美国冷泉港参加会议,
报告他们对LAV的发现。他把LAV病毒株交给盖洛,并签署了一份合同,声明
盖洛实验室只能用它做学术研究,不能用以商业用途。
1983年秋天,盖洛实验室从美国艾滋病人身上分离出了病毒。他们仍然
认为艾滋病毒是HTLV-1,其报告将发表在1984年5月11日《科学》上。但是在
该论文发表之前,1984年4月,盖洛和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突然宣布发现艾
滋病毒是一种新型的HTLV病毒,他们称之为HTLV-3,论文将在1984年5月4日
的《科学》上发表。他们同时宣布开发出了检测艾滋病毒的方法并申请专利。
1985年5月,美国专利局授予该专利,而早几个月申请的巴斯德研究所却奇怪
地没能获得专利。
1985年1月,蒙塔尼和盖洛实验室几乎同时分别发表对LAV和HTLV-3的基
因组序列的测定结果。二者极为相似,只有1.8%的差异。但是与HTLV-1和
HTLV-2有很大差异,说明艾滋病毒不是一种HTLV,盖洛实验室将之称为
HTLV-3是不合适的。一个命名委员会建议将艾滋病毒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
毒(简称HIV)”。1986年,盖洛和蒙塔尼由于发现艾滋病毒而分享拉斯克医
学奖,这是生物医学界仅次于诺贝尔奖的大奖。此前,盖洛在1982年已因发
现HTLV而获得拉斯克医学奖,成了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中唯一一位两次获得
拉斯克医学奖的人。
随着更多的HIV病毒株的基因组序列被测定,人们发现HIV非常容易发生
突变,从不同艾滋病人身上分离出的HIV序列存在较大的差异,而蒙塔尼和
盖洛实验室分离的HIV病毒株的序列几乎一致是很不正常的,这就不能不让
人怀疑盖洛实验室实际上是用了蒙塔尼实验室提供的病毒株。为此,1985年
12月,巴斯德研究所向美国法庭起诉,控告盖洛实验室和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
违反合同,将他们提供的LAV株用于商业用途,要求把检测专利授予巴斯德
研究所。这场官司持续了一年多,惊动了美国总统里根和法国总统密特朗,
在他们的主持下,双方于1987年3月底达成协议,平分专利费。
艾滋病毒检测专利的问题虽然解决了,但是艾滋病毒发现权的问题并没
有解决:盖洛实验室是否盗用了蒙塔尼实验室的病毒株?盖洛起初否认二者
是同一个病毒株,后来不得不承认二者相同后,又反过来指控蒙塔尼实验室
盗用了他的病毒株,他们不是曾经来向他要过HTLV病毒株吗?这个反指控非
常可笑,蒙塔尼实验室在收到盖洛实验室提供的HTLV病毒株之前,已经发表
了发现艾滋病毒的论文了。盖洛实验室的艾滋病毒株据称是米库拉斯·波波
维克分离出来的,对其来源波波维克一直含糊其词,后来干脆说是从许
多患者的混合血液中分离的,这种分离方法是很不正常的。1986年5月,盖
洛实验室在《科学》发了个更正,他们1984年5月4日登在《科学》上的论文
中,误把法国人提供的LAV株的照片当成了HTLV-3株的照片。
这究竟是个无意的失误,还是有意的造假呢?随着双方庭外和解,似乎
不值得再去追究了。但是,事态才平息了两年多,《芝加哥论坛报》的一篇
文章又把盖子给掀开了。《芝加哥论坛报》记者、普利策奖获得者约翰·克
鲁德森在1989年11月19日发表长篇报道,揭露盖洛剽窃巴斯德研究所的艾滋
病毒研究成果。这篇报道迫使美国政府调查此事。1992年,美国卫生与人类
服务部科研诚信办公室认定盖洛和波波维克有不端行为。但是到1993年11月,
据称在美国政府高层的干预下,科研诚信办公室撤销了对盖洛和波波维克的
指控,因为根据“新标准”,现有的证据不足以证明他们有不端行为。
1994年7月11日,美国卫生部终于承认“巴斯德研究所提供的病毒在1984
年被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科学家用以发明美国HIV检测工具”,并同意让巴
斯德研究所分享更多的专利费。这一年盖洛离开了国家癌症研究所,到马里
兰大学任教,不过每年还能收取10万美元的专利费。
这个事件并不止是两个实验室在争夺学术荣誉,更是两个国家在争夺国家
荣誉和市场,艾滋病毒检测方法很快被用以血液的筛查,当时每年能有几百万
美元的专利收入。美国政府一开始就强挺盖洛,所以盖洛的专利申请比法国的
晚了几个月却能获得专利,在事情败露之后又采取息事宁人的做法,拖了10年,
由于媒体的介入,才有了官方调查和结论。盖洛实验室的利益变成了美国政府
的利益,这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科研诚信办公室曾经严厉批评盖洛的所作所为
“严重地阻碍了艾滋病研究的进展”,但盖洛的所作所为还不是因为有政府的
撑腰?
2008.10.8
(《经济观察报》2008.10.13)
(XYS20081012)
◇◇新语丝(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Friday, October 10, 2008
今天是愚人节?——读“中科院报告:全球国家责任指数中国居首美国垫底” zz
◇◇新语丝(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今天是愚人节?——读“中科院报告:全球国家责任指数中国居首美国垫底”
作者:闲事大家管
每年都回中国工作一段时间。每每惊叹国内的人们(普通人就不说了,我指
的是那些“知识分子”,前面还得加上“高级”两字的那种)对美国社会的无知。
在同他们聊天的时候,我常常会落入“无话可说”的“状态”,因为对许多他们
中的这种不知是出于无知还是偏见的关于美国的谈论,你会深感不知从何说起……
照说现在据说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起码我在中国国内时常听人们这么说。
但在中国究竟是什么样儿的“信息”在“爆炸”,您能获得什么“信息”,相信
读到这篇小文的人都深有体会吧?我的体会,在国内上网除了浩如烟海的,一面
倒的,常常令人“存疑”的“官方信息”外,就是那同样是浩如烟海的“性息”
了。除此无他。中国人对美国的认识,在“撞机”,“轰炸大使馆”事件之前是
普遍认为美国是“天堂”(相对于当时的中国现实),对此并充满了憧憬;之后
便是扑天盖地的负面看法,然后似乎这个“世界老大”就再也没有什么值得关注
的了。在美国的各个名牌,不那么名牌的大学都在相继举办“中国周”,“中国
月”,研究当代中国从社会生活到政治生态,认真地把中国当作对手的时候,中
国在干什么呢?除了继续“妖魔化”这个国家,就是出台了这么一个“中科院报
告:全球国家责任指数中国居首美国垫底”。(XYS20081008) 我没完整地读过这
个报告,不知其根据什么数据得出了它的结果。我是在“新语丝”上读到关于这
篇报告的消息。而当时我就是困惑地看了一下日历,怀疑今天是否什么“愚人
节”。
在几万婴儿吃了毒奶粉了,但没见什么主管的政府官员向全国人民道歉,谢
罪的今天;在汶川大地震中死了八万人,但没见哪一级的官员由于这几万人的死,
其中包括了上万可爱的孩子,被豆腐渣工程害死了的事实而被问责,以致被追究
刑事责任的今天;在发生了大头娃娃奶粉事件后,在毒酒毒死人,毒瞎人后,在
毒牙膏事件后,在出口毒大米到别的国家后,在……后……的今天,“中科院报
告:全球国家责任指数中国居首美国垫底”发表了, 说“中国科学院国家健康研
究课题组七日在北京正式发布世界首个《国家健康报告》,其全球‘国家责任指
数排行榜’显示,在全球四十五个样本国家中,中国以零点七四名列第一,美国
以零点三二居倒数第一位。” 又说,“一个健康的国家,必然是一个负责任的
国家。在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不仅要为其国民的生存、发展、安全、健康、幸
福生活和可持续发展承担和履行责任,同时,国家作为国际社会中的一员,出于
道义和社会责任,应为全人类的安全、健康、幸福和可持续发展承担和履行责任,
这两方面即构成国家责任。”
今天什么日子?又来了个中国式的“愚人节”?--YY是否很好玩呢?!
我在继续困惑。
(XYS20081010)
◇◇新语丝(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比毒奶粉危害更大的是毒中药 ZZ
◇◇新语丝(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比毒奶粉危害更大的是毒中药
张功耀
最近被揭露出来的毒奶粉事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是我国党风、政风
和社会风气已经严重败坏的标志,也是对我国腐朽的中医药文化根深蒂固,不断
沉渣泛起,使我们中国人长时期地对于食品和药品的安全问题麻木不仁的一种报
答。
事实上,在我们中国,还有一种比毒奶粉危害更大的东西,那就是毒中药。
陈化粮、潲水油、吊白块、毒奶粉,这样一些东西,因为可能涉及到每一个中国
人(享受特供待遇的除外),所以,它能够激起差不多每一个中国人的义愤。由
于现在吃中药的人已经不多,加之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至今还在为中药毒害做掩盖、
粉饰和辩护,所以,对毒奶粉恨之入骨的人未必会对毒中药有相同的觉悟。
为什么说毒中药是一种更严重的毒害呢?
一、毒中药害人是以有意或无意两种方式进行的。
明明那中药都已经陈化、变质、发霉、虫蛀了,中医骗子一句“越陈越好”
的话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把所有陈药卖掉。这种欺骗本属于“有意的欺骗”。可是,
我国那些愚昧得可爱的人,在理直气壮地接受“越陈越好”的歪理邪说之后,不
但不对这种“有意的欺骗”恨之入骨,而且还会对它感恩戴德,山呼万岁。
中药毒害的更大一部分源自“无意的欺骗”。
熟悉中医的知道,中医的医和药都没有实验基础。它是用“意”来决定“医”
的,即所谓“医者意也”。
中医生的“意”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观察附会得到的“意”。孙思邈在《千金方》当中告诉读者,把蛇
蜕用一个绢带装好,扎在孕妇的腰上,就可以防止孕妇横生逆产。这其中的“意”
就来自对“蛇能够蜕皮”的观察。把这个蛇蜕皮的“意”附会到孕妇生产上,就
形成了用蛇蜕预防孕妇难产的“医”。附会到眼睛里边的翳,就形成了用蛇蜕除
翳的“医”。南宋的时候,江浙一带的农民学会了养蚕。中医生发现蚕虫也蜕皮。
于是,蚕蜕也被用来治疗妇女难产和为眼睛除翳了。再后来,中医生发现母鸡孵
小鸡的时候,那小鸡居然可以破壳而出,把这个“破壳而出”的“意”附会到妇
女难产,母鸡孵小鸡时留下的鸡蛋壳也用来为妇女催产。有人说,中医是“唯物
主义”,读者可以判断一下,这种“医者意也”的中医哲学究竟唯物到了什么程
度?
中医形成“意”的第二个源头是《黄帝内经》之类的文化垃圾。中医推荐患
者吃屎和喝尿,其“理论依据”就来自这本混账透顶的《黄帝内经》。
据《本草纲目》记载,“人中黄”(也就是人屎)可以用五种不同的方法入
药。中医生通常用它来治疗咳嗽、食积、劳极骨蒸、噎食不下、心腹急痛、解疔
疮肿毒,等等。
中医推荐患者吃屎的这个医术,其“意”是怎样形成的呢?
《黄帝内经·素问》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
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这里的“上窍”,
就是指耳、目、口、鼻头部七窍;“下窍”就是指的前后二阴。这里的“清阳”,
是指“上窍”发出的声音,和经由耳、鼻、口腔出入的各种气。“浊阴”也就是
大便和小便。由于最后修改《黄帝内经》的混蛋王冰,说了“清阳发腠理,浊阴
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食古不化的中医后生,就从这里得出一个
推论:既然浊阴是“走五脏”“归六腑”的东西,“人中黄”(人屎)和“轮回
酒”(人尿)可以入药,也就变得“理直气壮”了!
只要能够形成“意”,就可以采取与这个“意”对应的“医”,既不需要做
任何有效性实验,更不要做任何安全性实验,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先吃两付药试
试”,这就是所谓的“中医”。由于被中医生治疗过的病人,没有被当场毒死,
甚至还有不少中医医术与某些疾病的自愈性相偶合了,“治愈”了不少病人,于
是,麻木而愚顽的中医信徒就这样造就出来了。
由于中医生是依据他们想当然的“意”来决定“医”的,所以,每一个中医
生在采取某种医术的时候都十分盲目。这就导致了中医生无意地先将别人毒死,
然后又无意地将自己也毒死的荒唐故事。2006年8月,河北省行唐县龙岗卫生院
的阎山川老中医,先无意地将郝淑琴毒死,后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和自己行医
几十年的医术”,用同样的中药将自己也毒死,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案例。
二、政府对中医药毒害不只是麻木不仁,而是经常逆向作为。
我们来看一个实例。
早在1964年,江苏籍医生吴松寒就发表了“木通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
床观察报告。这篇文章发表在《江苏中医》杂志1964年第10期。1982年,前联邦
德国医生Mengs et al发表报道说,马兜铃植物中的马兜铃酸可致小鼠膀胱癌、
肾盂癌和输尿管癌。这些都没有引起经常吃中药的中国人的警觉。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医在国内陷入无可奈何花落去之后,不负责任地开
始向国外扩散。一些在国内被掩盖了的问题,终于在国外暴露出来了。其中,尤
以安全性问题和动植物资源保护问题最为突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早就知道这些问题。可是,为了扩大中医药出口,赚取外
汇,也就是“要钱不要命”,所有这些问题都在国内被继续掩盖下去了。
但是,掩盖矛盾并不等于解决矛盾。纸终归是包不住火的!
1993年,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医学院肾脏学系教授J.L. Vanherweghem
报道了100例由于服用关木通(Stephania tetrandra)而引起的肾中毒,其病理
学表现为弥漫性肾间质纤维化,低分子蛋白尿、严重贫血,以及在1-2年内发展
为肾衰竭的终末期,即使停止用药也难以恢复。由于这种病与服用中草药有关,
因而曾经被国际医学界命名为“中草药肾病” (Chinese herb nephropathy,
CHN)。同年,日本医生Izumaotani T和 Ishimura E也发表了相关观察报道,证
实了相同的后果。因为这两位日本医生是从服用广防己中观察到这样的病变的,
所以,这两位日本医生把这种病命名为“获得性防己综合症”。1999年,我国医
生尹广、胡新伟在《肾脏病及透析移植》杂志,发表“木通中毒的肾损害”也证
实了比利时、德国、日本和我国在1964年发表的报道。
这里所说的关木通、广防己,还有中国医生1964年和1999年报道的木通,都
属于马兜铃科植物。这类植物共计有8个属500多种。在中国,经常入药的马兜铃
科植物究竟有多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至今没有清理,当然也不可能公布。
由服用马兜铃科植物而引起的中草药肾病,仅比利时一国就报道了115例,
致死43例,比服用三聚氰胺毒死的人要多得多。它曾经引起了国际社会对中草药
的强烈愤慨。可是,在国内,它却被自我吹嘘起来的“中医中药正在走向世界”
假象掩盖着。一群不负责任的“专家”“学者”,从巴结官僚政客“向上爬”或
“捞取科研经费”(不“保持一致”的人往往得不到科研经费)的愿望出发,与
自私自利的中医生沆瀣一气,共同对中医中药的国际丑行文过饰非,一再欺骗国
人。
面对中草药肾病这样的国际丑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干了些什么呢?
他们没有清理全部马兜铃植物入药的情况,却急急忙忙做了一项更具欺骗性
的“科学工作”,那就是考证所谓的“正品木通”。在他们看来,只要把“关木
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里边清除出去,改用“正品木通”,一切也就可
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万事大吉了。可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没有来得及把
这个掩盖工作做完,中草药肾病被“出口转内销”了。
2000年3月,北京市民李玲因为口舌生疮、“上火”(一个荒诞的伪医学术
语),到朝阳门医院去看病。这样的疾病,如果不是其它原因,如扁平苔藓感染,
本是可以简单解决的。对“上火”通常的病因判断就是缺乏维生素B2,医生只要
建议患者多喝水,多吃水果,补充一些维生素B2,就可以解决问题。可是,朝阳
门医院的中医生却给这位患者开了两盒龙胆泻肝丸,并告诉她,这是泻火良药,
很多患者吃了都不错,而且是同仁堂的。
李玲当然不知道医生在跟她玩弄医疗欺诈,居然断断续续吃了四五盒这样的
药。结果引起了食欲不振、恶心等症状。待李玲再到朝阳门医院去检查时,她被
告知,患的是血液方面的病。李玲万万不信,一次轻微的“上火”,居然会演变
成血液病。于是,她又去北京医院检查。检查结果,令她实在无法接受:尿毒症!
就在中草药肾病“出口转内销”的过程中,2000年8月,英国医生Nortier
及其同事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发表文章,也报道了105例“中草药肾病”,并证实马兜铃科植物对于人体的致
癌作用。到2002年止,法国、加拿大、美国、波兰和台湾的医生均报道了类似的
马兜铃酸导致肾中毒的病例。这一年,先后有14个国家和地区宣布马兜铃植物为
这些国家的禁药。在国际国内的舆论压力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才不得不于2003
年4月1日发出通知,假惺惺地取消了关木通的用药标准,把原来的“关木通”改
成了“木通”。过了四个月以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再次通知,取消了青木香、
广防己的用药标准。
这就算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待马兜铃科植物中毒采取的所谓“果断措施”
了!
从我国医生吴松寒1964年发现木通有毒,到2003年4月1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假惺惺地采取“果断措施”,中间经历了40个年头。在这40年当中,有多少中国
人吃过木通、防己、青木香和细辛这一类的马兜铃植物?可是,被我国医学界报
道的马兜铃科植物中毒的病例只有一例!可见,我们中国人麻木到了何等程度!
我为什么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对待中草药肾病问题上所采取的“果断措施”
是一项假惺惺的措施呢?
第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取消原来用药标准,改用新的标准,没有经过任何
新的实验。
假若我们知道在奶粉中加三聚氰胺是有害的,改加其它物质,不做任何安全
性实验,能保证那新加进的物质是安全的吗?同样道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取消
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的原定用药标准,改用新标准,未经任何安全性实验,
怎么可以保证新标准是安全的呢?此外,1964年和1999年,吴松寒、尹广、胡新
伟各自独立地报道木通有毒的时候,写的都是“木通”,不是“关木通”,对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至今没有拿出证据证明这些文献中的木通不属于马兜铃科植物。
第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取消原来用药标准,改用新的标准,难免“换汤不
换药”。
国际医学界指出的马兜铃科植物并不限于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这三种植
物。前面我已经提到,马兜铃科植物实际上有8个属500多种。有文献显示,它被
我国植物学界认识到的只有4个属70多种。无论500多种,还是70多种,马兜铃科
植物不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所公布的三种,这是不争的。大陆的中医和香港的中
医,在入药方面是相同或相近的。经常被中医生入药的马兜铃科植物,在香港被
明令“禁止使用”的有31种,被明令“暂停使用”的有10种(外带31个地方品
种),加起来,共计是72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取消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三
种原来用药标准,怎么可以避免这72种马兜铃植物再次混入中药方剂之中呢?
第三、对“正品木通”的“考证”科学依据不足。
在中国,无论什么东西,都存在“名”“实”混乱的现象。相同的木通之
“名”,在《本草纲目》就有三种不同的“实”。其一是指葡萄藤幼苗;其二是
指通脱木;其三是指通草。李时珍写《本草纲目》以前,通脱木与通草是名实混
乱的。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药典》里边记载的通草(Medulla Tetrapanacis)
与《本草纲目》记载的通草完全不符。我注意到,我国某些中医药研究者把“五
叶木通”的学名写成Akebia quinata也是错的。究其原因,是他们错误地把英文
的Fiveleaf akebia翻译成了“五叶木通”。其实,Fiveleaf akebia与我国的任
何一种“木通”都没有关系。
对于一个生物品种进行双名法命名与分类,起源于18世纪的瑞士生物学家林
奈。原来的生物分类,主要依据比较解剖学、比较胚胎学和古生物学。现代生物
分类则要精细得多。它需要一些科学实验才能判断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例如,
通过电泳技术比较不同动物血红蛋白的组成;通过对同功酶的研究或分析细胞色
素C等的氨基酸序列以鉴别各种生物的亲缘关系;通过DNA分子杂交技术确定不同
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表过任何
关于“正品木通”考证的实验报告。这就很难避免我国不明真相、不懂生物分类
学的患者被套进“正品木通”的陷阱中去。
在我国,以木通、细辛、防己之类入药的方剂和中成药多得不可胜数。其中,
著名的有龙胆泻肝丸,耳聋丸,八正丸,纯阳正气丸,大黄清胃丸,当归四逆丸,
导赤散,甘露消毒丹,排石颗粒,跌打丸,妇科分清丸,冠心苏合丸,新夷丸,
十香返生丸,济生结核丸,止嗽化痰丸,等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至今没有公布
这些富含马兜铃植物的方剂,更没有明令禁止。
此外,台湾中医研究院公布了123个单味中药和200来个中成药的毒性。虽然
台湾当局没有明令禁止这些中药和中成药,但公布出来,提醒中医药消费者注意,
比大陆上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完全不作为,甚至逆向作为,要负责任得多。
新加坡政府的中医药管理局恐怕是履行中医药管理职能最充分的。1978年,
新加坡政府就发布《毒药禁令》禁止了柴胡、延胡索、黄连、麻黄、雷公藤等有
害植物和朱砂、密陀僧等重金属。还有速效伤风感冒胶囊和银翘解毒丸等所有
“中西医结合”的复方药。谁违背《毒药禁令》,轻者罚款,重者取消行医资格。
可是,像新加坡这样负责任的中医药管理,在我国连尖尖荷的影子都还没有看到!
与台湾、香港、新加坡严格的中医药管理不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逆向作
为,可谓烧香摸屁股,——搞惯了手脚。
—— 对于明知其有危害的中草药,既不禁止,也不提醒。
—— 在世界范围内,只有中国还没有制定出重金属入药的安全界限。
—— “中西医结合”的复方用药,在全世界都是严格禁止的,唯独中国至
今还可以大行其道。
总之,对于中医药的国际丑行,能不报道尽量不报道,能掩盖尽量掩盖,掩
盖不住再为这些国际丑行做辩护,这就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中医药毒害的作为!
三、科学被亵渎、人性被扭曲、人民不觉悟。
在我国,科学已经被严重亵渎。这种亵渎科学的行为,来自我国政府的科技
管理部门和一些专业媒体,如《科学时报》、《科技日报》、中央电视台的《走
进科学》栏目,就是亵渎科学最狂热的几个“主流媒体”。他们错误地把全体中
国人民都当愚民看待,蔑视实验依据,蔑视逻辑公理,蔑视人类已经取得的成果,
在无端吹捧少数不良“专家”的同时,蔑视全体中国人的智慧,打压敢于站出来
维护科学尊严的人。他们屡屡把最典型的“中国愚昧”粉饰成“东方智慧”加以
弘扬。不管什么东西,只要贴上“科学”的标签,就向受众胡吹滥捧这样的“科
学”。在这样的“主旋律”影响下,人们的是非观念被搞乱了,人性被扭曲了,
中国社会成了一个“麻起胆子讲真话,理直气壮讲假话”,“解放迷信,亵渎科
学”的社会。于是,在中国这个社会,相互阿谀奉承,彼此都做“好人”的,越
来越多。敢于阐述真理,“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竺可桢语),甘愿当“恶人”
的,越来越少。
本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无异于独眼龙。可是,在我们这个社会中却多
有热衷于斯的独眼龙,不愿意做“睁大两只眼看世界”的正常人。中国这个社会
之所以人性被扭曲,就是因为我们这个社会,“睁大两只眼睛看世界”的正常人
太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独眼龙”太多。
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人群中,有一类是自己想当“好人”或至少自己不当
“恶人”的人。只要某种灾难性的后果,不具备落到自己头上的可能性,这些人
就会把“好人”做到底。既不打算做好人,也不打算做恶人的人,通常都是“事
不关己,高高挂起”。还有一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人其实是强盗。他们睁开一
只眼看作对方口袋里的钱;闭上一只眼去欺骗所有可能上当的人。用“祖传秘方”
骗皇帝,用三聚氰胺杀婴儿,就是这些强盗干出来的恶行。
闭着眼睛骗人本来是一种“乱骗”。他们逮着谁就骗谁。逮着皇帝骗皇帝,
逮着婴儿骗婴儿。骗的方法也并不高明。然而,可悲的是,不少中国人对此并不
觉悟。不但不觉悟,每当有人指出这些“乱骗”的危害的时候,总有一些“爱国
者”“专家”“学者”“政客”起来誓死捍卫那些“闭着眼睛骗人,睁开眼睛数
钱”的骗子!
(XYS20081010)